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Our News

研究院动态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许多方面的应用都处于世界前列,逐步形成了包括人工智能根技术、基础软件和应用场景在内的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但是也还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技术还相对落后。人工智能根技术若不能实现突破,我国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将难以与生态成熟、市场广阔、用户众多的少数先发国家竞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在今年大会的技术创新板块,围绕“脑机接口”、“大规模预训练模型”、“高端智能芯片”、“无人系统”、“元宇宙”、“智能终端”、“算力”、“AI开发框架”、“AI for Science”、“金融科技”、“科技营销(智能推荐算法)”、“认知智能”、“软硬件协同”、“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智能”、“学术专场”等16个标签方向展开设置,通过探讨顶层设计、构建生态体系、聚焦技术本质,全面探索人工智能最前沿技术方向,不断拓宽技术生态新疆域。本篇将重点为大家解读WAIC 2022脑·机智能融合-让大脑连接未来论坛,一起见证目前最热的硬核科技突破,共谋脑机接口技术未来。
WAIC 2022|脑·机智能融合-让大脑连接未来论坛

论坛名称:脑·机智能融合-让大脑连接未来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承办单位:脑虎科技、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

协办单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上海神经科学学会

时间:2022年9月2日 9:30-17:30

地点:上海世博中心·618会议室

领域:技术创新-脑机接口

扫描二维码在“苏格拉底实验室”观看直播

 

 

01 脑·机智能融合-让大脑连接未来论坛

脑机接口作为当前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是极具代表性的跨学科创新型技术,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受到广泛关注,而且将会使人类步入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共融的时代。

 

脑机接口作为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硬核”亮点之一,首次以主题论坛的形式重磅登陆。本次“脑·机智能融合-让大脑连接未来”的主题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为指导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主办,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为承办单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上海神经科学学会为协办单位,当天下午还将设立“探索脑赛道”分论坛。

 

 

本次论坛将在现场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高端深入交流,激荡前沿智慧,凝聚顶尖科技力量,活动邀请了目前国内外在神经科学领域有深入研究和产业成果的嘉宾出席。神经科学家张旭院士,华山医院院长毛颖,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杨广中,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胡海岚,TCCI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主任Gerwin Schalk,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脑虎科技首席科学家陶虎,脑虎科技创始人、CEO彭雷共同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02 首次发布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脑机接口科技成果

在上午的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将联合脑虎科技面向全球首次发布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脑机接口科技成果,进一步引领并推动我国脑科学与智能科技的核心与关键技术,成为壮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脑虎团队开发的“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将来可应用于临床重大脑疾病诊治和脑功能探索,是解决渐冻症、高位截瘫、癫痫等重大脑疾病的重要手段

 

这是继2021年陶虎团队的“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获得WAIC最高奖项—SAIL奖(Superior AI Leader,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后第一次公开发布阶段性科技成果,值得期待。

 

 

03 圆桌论坛,探索脑赛道

下午,脑虎科技将携手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用知识汇聚全球学者,鼓励学术交流分享,激发跨国界、跨学科观点碰撞,不断探索科学边界,持续推动科研创新。现场来自国内外知名学术界、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及科技企业的多位顶尖专家,将分享科研领域的学术认知,分享报告涉及脑神经领域、声光遗传技术、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多感知和智能神经调控技术、AI方向等多个议题。

演讲嘉宾来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员蔡新霞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王辉亮教授、燧人医疗首席执行官蔡江、科大讯飞创始人胡郁。现场设置圆桌论坛,各位嘉宾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细谈脑机接口的行业挑战与机遇。

 

WAIC 2022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2) 将于2022年9月1-3日在上海举办。大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届大会将通过“会展赛用才”五大板块、围绕“人类、科技、产业、城市、未来”五大元素,以“元宇宙”为切入点,深度演绎“智联世界,元生无界”这个主题。

 

27

2022-08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促进“中国脑计划”顺利实施。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党委于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线上学术专题研讨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线上交流平台,并献上诚挚节日祝福,增强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

本届线上学术专题研讨会第二期将于2022年7月23日召开,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联合上海神经科学学会主办,活动主题为“铁代谢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该系列会议得到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和其旗下全球在线脑科学家社区苏格拉底实验室(Socratic Lab)、追问媒体(Nextquestion)的特别支持。

参会者需注册相关信息后进入直播平台,欢迎评论留言提问题,与会议报告人进行学术交流。

欢迎扫码参与线上专题研讨会!

参会方式:

网页PC端:

https://www.socraticlab.com/s?AqBuQoLAx

手机端:海报扫码下载APP(不支持手机打开网页观看)

 

参会方式:

网页PC端:

https://socraticlab.com/user/account

手机端:海报扫码下载APP(不支持手机打开网页观看)

19

2022-07

TCCI-neurochat神聊2022将于6月10日召开,届时来自全球的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华人青年科学家将在线上带来精彩的学术交流。此次会议再次得到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的冠名赞助,以及研究院旗下的科学家社区苏格拉底实验室和媒体追问的特别支持。

 

 

 在2021年的TCCI-neurochat神聊全球华人青年科学家认知科学会议上,18位华人青年科学家与近三千名参会者在线交流探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反响热烈。
        会议主要组织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TCCI 研究员张洳源表示,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传统的线下学术交流被迫中断,本已经不多的青年科学家交流展示更是受到巨大影响。当时还在海外工作的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华人科学家自发主办了这个会议,希望让全球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华人青年科学家在线神聊“理解人脑与外界的互动”。第一届会议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从去年第二届开始更是得到了TCCI的独家资助和支持,大家有信心把这个会议办成一个全球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华人青年科学家的不落幕的交流舞台。
        今年会议交流科学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薛贵教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大脑与认知科学Duje Tadin 教授两位知名学者,更多唱主角的是青年科学家,如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吴争助理教授、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付钟正博士、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心理与脑科学系马飞龙博士、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贾珂研究员、法国CEA和INSERM联合脑成像研究中心NeuroSpin的朱棋研究员、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周雨青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彭玉佳研究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曹淼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李吉星助理教授、爱荷华大学儿科-精神系蒋静助理教授。

 

 

会议议程

        十位横跨大洋彼岸的演讲者将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从模式动物到社会群体,从语言到交互,从计算建模到精神病理等等角度,给大家带来神经科学的最前沿成果。6月10日、11日,欢迎各位同道齐聚线上会议室,共同参与这场精彩的学术探讨大会。

 

参会方式:

  • 网页PC端:

https://socraticlab.com/webinar/3a042b6e-e64a-1262-dcc5-d79e5b332967

  • 手机端: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 Socraticlab (不支持手机打开网页观看)

 

    2016年,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简称TCCI)发起10亿美元资助全球脑科学的项目,先后宣布了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亿美元基础研究,以及在中国5亿元人民币的脑科学临床研究的资助。在中国,TCCI与基石合作伙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别合作建立了的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和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
        以促进科学界的交流和协作为己任,TCCI在全球持续支持了包括中国,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神经科学年会。2021年在重庆举行的中国最大规模的神经科学年会上,TCCI不仅继续赞助支持大会的主题发言,还首次在现场举办了TCCI专题学术论坛。除知名机构主办的大型会议外,青年科学家自发组织的学术会议也得到了TCCI的广泛支持。

 

08

2022-06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促进“中国脑计划”顺利实施。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党委决定于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首届线上学术专题研讨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线上交流平台,并献上诚挚节日祝福,增强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

本届线上学术专题研讨会第一期将于2022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召开,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和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联合主办,本期活动主题为“转录、细胞和计算水平解析视觉功能及其异常”参会者需注册相关信息后进入直播平台,欢迎评论留言提问题,与会议报告人进行学术交流。

欢迎扫码参与线上专题研讨会!

网页PC端参会链接

https://socraticlab.com/webinar/3a03c82e-0dca-1f05-5a6e-6afee0d1b86d

手机端

扫描海报二维码并下载APP:Socraticlab(不支持手机打开网页观看)

 

主办单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

本次活动由AIbrain、蔻享学术、Socraticlab、知识分子等平台支持。

02

2022-06

  焦虑症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精神疾病之一。焦虑是一种高度忧虑、唤醒和警惕的精神状态,通常由对威胁的预期引起。荟萃分析表明,诱发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之间存在重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从而可以通过诱发状态焦虑来研究焦虑的机制和干预效果。

      现有的状态焦虑测量,如常用的状态焦虑量表(STAI-S),主要依赖于时间分辨率较低的主观性问卷。并且,状态焦虑不仅伴随着即时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的高唤醒、低效价和低支配性等特征;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生理反应,例如心率增加、心率变异性降低和皮肤电导水平升高。然而,目前仍然缺乏基于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状态焦虑的定量表征,这限制了焦虑诱导范式中不断变化的状态焦虑水平的动态跟踪。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杨志教授团队近期在发表于《精神病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工作中,揭示了一种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状态焦虑跟踪模型。为了捕捉状态焦虑水平的动态变化,在实验中通过暴露于厌恶图片或电击风险来诱导被试的状态焦虑(任务前后测量STAI-S的评分),并同时记录多模态数据,包括情绪维度评分、心电和皮肤电反应。研究者基于多模态数据训练和验证了预测状态焦虑的机器学习模型。

 

图1. 实验流程

 

      研究者首先行为测试确认两种焦虑诱发任务均成功地诱发了状态焦虑,再通过相关分析检验心理和生理特征与 STAI-S 分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情绪维度指标VAD与STAI-S存在焦虑相应的显着的相关关系;特定的生理指标同样也与状态焦虑密切相关。接着,研究者基于多模态数据将四种不同的回归模型用于预测 STAI-S并比较了它们的预测性能。结合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时,回归模型预测的 STAI-S 和实际的 STAI-S 之间的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单独使用生理特征时,回归模型同样也可以预测 STAI-S。

 

图2. 多模态数据预测STAI-S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心理和生理的多模态数据的状态焦虑动态跟踪模型,该模型反映了个体状态焦虑在高时间分辨下的动态变化。并且,该模型仅使用客观且易于获取的生理信号便可准确测量静息状态下的状态焦虑,为未来的情感脑机交互和焦虑调节研究提供了状态焦虑水平的敏感性测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丁悦副研究员、刘静静硕士生为本工作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的资助。

Ding Y, Liu J, Zhang X, Yang Z (2022): Dynamic Tracking of State Anxiety via Multi-Modal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Front Psychiatry 13: 757961.

10

2022-05

4月14日,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的两名研究员陶虎和郁金泰教授成功入选。

TCCI 研究员陶虎

 

    陶虎现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TCCI 研究员、2020前沿实验室的创始主任,2020年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陶虎博士率领其团队在微纳传感器、生物医用材料、脑机接口等领域发表了多篇顶级论文、在Science、Nature、PNA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7篇被选为封面文章,总引用15000余次。国内外专利20余项,部分已成功实现技术转化。申请了该领域的数十项核心专利,是行业最具前瞻性及科研能力的代表性科学家之一。

 

TCCI 研究员郁金泰

 

    郁金泰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TCCI研究员。郁金泰教授围绕老年痴呆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牵头联合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17个顶级权威教授发布全球首个老年痴呆循证预防国际指南,首次建立老年痴呆的血浆ATN早期诊断新方案。他曾入选2019年神经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欧洲著名Expertscape机构公布的“全球痴呆专家”的国际排名第24名。

    据悉,本次上榜共计4701人,来自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4个一级学科。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采用软科设计的遴选方法,最终得到4701名各学科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者。

27

2022-04

我国科学家首次绘制脑发育黄金期生长曲线

脑是人类智慧的所在。6岁时,儿童的大脑成熟度超过90%。因此,6岁之前被认为是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感知觉经验和智力发育的核心阶段。多种遗传、环境因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如自闭症),多于此年龄阶段累积并呈现症状。童年脑发育与功能的完善,不仅是人脑早期发展与重塑的基石,也是人生意义和价值判断形成的生理基础,是毕生幸福感的源泉。

长久以来,受到临床检查手段、家长与儿童配合度、神经影像模型构建方法等限制,人脑发育期的影像图谱研究多集中在6岁以后的年龄段,严重制约了人们对脑发育关键期的机制理解,也阻碍了基于影像技术对脑发育疾病的早期诊断体系的进展。因此,脑发育领域中始终缺乏“生长曲线”这一“度量衡”的构建,使得我们无法对儿童的脑发育状态实施“脑龄”、“脑发育得分“等精准评估。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杨志教授、袁逖飞教授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傅君芬教授、张洪锡主任及合作者基于近十年的儿童脑影像数据积累,联合发布了首个儿童1-6岁脑生长曲线模型,精细刻画了脑在发育黄金期的结构变化,发展了儿童的个体化发育状态评估方法。

研究团队首先系统描绘了脑主要组织(皮层体积、皮层厚度、脑白质体积、皮层下核团体积)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图1),进一步针对各个脑区如扣带回、额叶皮层、杏仁核、海马等)实现精细分割并绘制图谱,阐明其动态变化规律(图2)。

图1. 大脑皮层厚度在发育期的动态变化

图2.不同脑区厚度与体积随年龄变化规律
 
进一步,研究团队致力于构建儿童脑生长曲线,以实施“个体化脑检查”与“脑发育得分”的评估。团队构建了总共90个脑形态特征的生长曲线模型,用于评估儿童的每个脑结构在同龄、同性别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即“脑发育得分”,从而显示某些脑结构的发育异常。团队结合“脑发育得分”和机器学习技术,准确识别了儿童的语言言语发展迟缓症状,准确率达87.5%(图3)。

图3. 儿童脑生长曲线图表(仅展示部分脑区)及识别脑发育异常的应用
 
这些研究为脑发育黄金期的个体化、精细化评估提供了标准化模型,也为多种脑发育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与个性化评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脑发育得分”的精准评估,是儿童脑科学研究的基础工具;不同脑区的个体化生长曲线,有助于揭示智力、情感、人格、幸福感、创造力等重要脑功能的发育模式,也为童年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个体化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该研究于2022年4月1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神经影像学期刊《NeuroImage》上(doi:10.1016/j.neuroimage.2022.119178)。杨志、袁逖飞、傅君芬为通讯作者,张洪锡和李嘉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Hongxi Zhang, Jia Li, Xiaoli Su, Yang Hu, Tianmei Liu, Shaoqing Ni, Haifeng Li, Xi-Nian Zuo, Junfen Fu, Ti-Fei Yuan, Zhi Yang, Growth charts of brain morphometry for preschool children,NeuroImage,2022,119178
具体图表展示:
http://phi-group.top/resources.html
复制网址、用浏览器打开,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跳转

21

2022-04

   

 

北京时间2022年3月28日,香港大学心理系、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青年科学家耿海洋博士与多位学者受编委邀请,在Nature旗下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顶级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 发表题为“Promoting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 in China”的评论文章。该评论文章系统总结了当前中国面临的精神健康问题,并详细阐述了计算精神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解决精神健康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计算精神病学在中国发展的机遇、挑战和行动。

    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6.6%,儿童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7.5%。以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为例,从2019年开始其年接诊量已经突破百万。相对庞大的病患群体,我国精神障碍医疗资源缺乏,每1万名患者仅对应于一名精神科医生。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挑战和负担。    

    计算精神病学横跨计算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计算精神病学目前包含两个主要的研究取向。第一,数据驱动的计算精神病学通过使用数学模型或模式识别算法揭示精神障碍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启发疾病的分型诊断,风险预警,预后预测,协助临床诊疗和防治策略的制定。第二,理论驱动的计算精神病学充分利用当前基础神经科学的成果和理论,采用计算建模的方法,解析各类精神障碍人群认知加工缺陷的计算神经机制,为认知行为治疗和大脑干预疗法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指出,在中国开展计算精神病学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多方面优势。首先,中国具有相对完善的自上而下的医疗体系。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到局部的社区医院,精神科医生的数量虽然较少,但是普遍经过良好的医学训练,临床经验丰富。完备的医疗体系在组建大队列收集大数据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例如,上海精神中心目前已经积累了超过万例的单中心精神疾病脑影像数据。其次,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结合了国内的大样本患者数据后,将会极大地推动计算精神病学的发展,并且会对全球的心理健康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在精神病学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辅助诊断和干预治疗具有巨大前景。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患者的数据而建立的。将计算精神病学的研究扩展到中国患者,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精神疾病差异的理解,中国也可以作为一个范本,启发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精神健康问题。

    欧美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计算精神病学的价值,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和德国马普所等研究机构已经建立了专门的计算精神病学研究中心。相比而言,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指出中国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建立将会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但是具体到计算精神病学,当前中国依然有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挑战。首先,计算精神病学是一个理医工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学科,但是当前临床医生的教育系统和理工科的教育系统彼此分离,不利于计算精神病学这样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为此,华人研究者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例如,组建了华人计算精神病学联盟(Chinese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 Network, CCPN)(https://www.ccpn.site/),为青年学生学者提供教育和交流的平台。其次,我国的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需加强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扮演更重要和积极的角色。最后,具备条件的院校或者医院可以组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集合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

    原文: Geng, H., Chen, J., Chuan-Peng, H., Jin, J., Chan, R C.K., Y. L., Hu, X., Zhang, R.Y., Zhang, L.. Promoting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 in China. Nat Hum Behav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2-01328-4

    香港大学心理系、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青年科学家耿海洋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双聘副研究员张洳源博士和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特聘研究员陈骥博士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胡传鹏教授,香港大学金婧雯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楚侨研究员、北京儿童医院李瑛博士、香港大学胡晓晴助理教授和维也纳大学张磊博士为本文的共同作者。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香港研究局科研基金,广东省科学技术基金,上海自然科学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江苏省研究和发展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合作转载,请联系:耿海洋(miller.geng@gmail.com)

01

2022-04

 

 

2024年2月9日,正值中国龙年春节除夕,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来自中国研究者的关于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MAGIC-MT研究结果,在美国2024世界卒中大会闭幕式上重磅发布,将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带入新时代。

 

 

应用液体栓塞材料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一项在中国开展的脑膜中动脉栓塞术随机对照研究(Managing non-Acute subdural hematoma usinG liquid materials:a Chinese randomized trial of MMA Treatment)。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转化中心(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主任毛颖代表全体研究者发布研究结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者代表参加研究结果发布(从左至右依次为:倪伟教授、毛颖教授、顾宇翔教授、张永巍教授)

 

研究团队

MAGIC-MT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共同牵头,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转化中心主任毛颖和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担任共同主PI,联合国内31家中心,历时3年完成,是目前国际上关于评价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或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最大样本量RCT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转化中心主任毛颖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

MAGIC-MT研究31家参研中心PI

 

研究背景和设计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于中老年人。传统治疗包括以阿托伐他汀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和以钻孔引流术为代表的手术治疗,但传统治疗血肿进展率和复发率高达10%-30%,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CT上表现为典型的“新月形”血肿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提出通过栓塞脑膜中动脉阻断慢性硬膜下血肿包膜的血供,可以防止血肿的扩大或复发,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理念获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但脑膜中动脉栓塞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尚未得到高级别证据支持。

MAGIC-MT研究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优效设计,比较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和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主要终点是90天血肿进展/复发率或全因死亡率。

 

研究结果

研究入组患者722例,其中脑膜中动脉栓塞组360例,传统治疗组362例。脑膜中动脉栓塞组和传统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2%(26/360)和12.2%(44/362),率差为-4.93%(95%可信区间 [-9.37, -0.63],P=0.02)。证实了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可以显著降低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进展/复发率或全因死亡率。

 

MAGIC-MT研究主要结果

 

EMBOLISE和STEM研究结果

在本次国际卒中大会闭幕式上,还有另外2项关于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类似研究(EMBOLISE和STEM)同期发布了研究结果。

EMBOLISE研究在美国39家中心开展,共入组400例患者,随机接受脑膜中动脉栓塞术联合外科手术或单纯外科手术,主要终点为90天的血肿进展/复发且需要再手术的比例。结果显示,脑膜中动脉栓塞组和单纯手术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1%和11.3%(P=0.0081)。单纯外科手术组血肿进展/复发且需要再手术的比例是脑膜中动脉栓塞联合外科手术组的近3倍。

 

EMBOLISE研究主要结果

 

STEM研究设计与MAGIC-MT类似,在美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共32家中心开展,共入组310例患者,其中脑膜中动脉栓塞组149例,传统治疗组161例。主要终点是180天治疗失败率,包括①残余血肿最大厚度超过10mm,②再手术,③新发致残性卒中、心肌梗死和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死亡。脑膜中动脉栓塞组和标准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2%和39.2%(P=0.0001)。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可以显著降低180天内的血肿治疗失败率。

 

STEM研究主要结果

 

研究意义

MAGIC-MT、EMBOLISE和STEM三项研究结果在2024国际卒中大会同期发布,且均获得阳性结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对于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脑膜中动脉栓塞术能够显著降低血肿的进展/复发率”,为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支持。同时针对神经外科这一重大临床问题,作为全球最大样本量的RCT研究,MAGIC-MT再次向国际同道提供了中国数据和中国答案。

 

欧洲微创神经治疗协会(ESMINT)前任主席Jens Fiehler教授对MAGIC-MT研究结果给予高度评价

2024国际卒中大会现场

 

22

2022-02

 

1月11日,国内脑科学创业领域迎来了一家引人瞩目的公司——脑虎科技。这家企业聚焦全球范围内非常稀缺的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研发,依托中科院科学家团队,拥有获得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的原创自主核心技术,对标美国Neuralink。成立才几个月,脑虎科技就完成总数达到97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及Pre-A轮融资,由盛大和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领投,涌铧投资、联新资本、脑智创联跟投。

 

对标Nerualink,

脑虎科技底气何在

脑机接口是个会对人类未来产生颠覆性变革的领域,而其中的侵入式脑机接口被全球科学家公认是最硬核、门槛最高。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该领域研发的目前仅有美国的Neuralink、Blackrock等少数几家。作为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公司,脑虎科技充满信心地把马斯克的Neuralink作为全球性的赶超目标。

 

脑虎科技与Neuralink对比

 

据了解,作为国家首批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试点单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对脑虎科技给予了大力扶持。依托该所的前瞻战略布局与原创技术积累,脑虎科技在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已经完成了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关键器件制造,已有产品在部分性能上超过了Neuralink,而且已经完成了动物试验,通过了相关伦理审批,将于今年一季度率先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脑虎科技现有产品的主材料,采用了蚕丝蛋白这一中国传统的材料,具有柔软、在体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在去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一名为“免开颅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的核心技术,一举获得了最高奖“卓越人工智能引领奖”。

 

陶虎(左二)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颁奖典礼上

 

陶虎:非典型科学家

坚定看好有创脑机接口

 

这家硬核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教授,是位80后,喜欢理个铮亮的光头,说话斩钉截铁,工作雷厉风行,自称非典型科学家。在中科大、中科院获得本科、硕士学位后,他来到美国攻读博士和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学成回国。

 

今天,他已经是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以及国家2020前沿实验室创始主任、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陶虎研究员

 

陶虎是科幻迷。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最让他着迷的就是和大脑有关的技术,比如用思维直接交流、记忆转移。这也促成他回国后,虚心向中国脑科学界专家请教,找到了研发脑机接口设备这一把自己专业与爱好结合的最好途径。如今,当年被他称为老师的不少专家,如中科院张旭院士、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应邀担任了脑虎科技的顾问,继续支持陶虎实现产学研结合。他还拉来了自己中科大的同班同学彭雷,这位连续成功的创业者辞去了阿里巴巴的高管职务,全职加入脑虎担任创始人和CEO。

 

有创和无创的脑机接口,谁会是未来的王道,陶虎认为,两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应用场景。但他话锋一转,坚定地支持有创脑机接口。“脑机接口核心挑战是如何在最大限度利用大脑和最低限度损伤大脑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因为大脑太复杂,我相信无创脑机接口在情绪调控、认知评估等领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脑机接口,只有通过和神经元细胞直接连接才能实现。有创脑机接口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研发,中国迫切需要有这方面的自主核心技术。”

陶虎同时认为,有创脑机接口现在可以帮助治疗病人,比如脑外科手术中更精准的脑区定位,比如帮助瘫痪病人实现意念操控机械手、外骨骼,完成吃饭、弹钢琴或行走,比如帮助失语病人解码语言。但是,他认为未来最大的应用在于增强健康人大脑功能的消费级应用。脑虎的愿景就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让病人恢复成正常人,让正常人成为超人。

 

“这里的关键在于有创脑机接口消费级的应用所带来的便利,能否实现对植入风险的碾压式战胜。”陶虎解释说,“这就有点像手术治疗近视眼,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是因为手术手段越来越先进,风险和创伤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好。”

 

脑虎科技柔性脑机接口系统的实验兔子

 

陈天桥:慈善家和投资人两个身份

支持中国科学家

 

Neuralink之所以如此受到全球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家企业背后的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有趣的是,要做中国Neuralink的脑虎科技背后,也有一位首富的身影,他就是前中国首富,盛大集团和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

 

2020年10月,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在中国落成第一个前沿实验室的仪式上,陶虎就带着植入在小白鼠脑中的第一代产品,作为研究院支持的项目亮相,引起了轰动。陶虎还加入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成为了研究院在中国第一位非神经科学专业的研究员。脑虎科技三次融资,陈天桥旗下的盛大全部参与,既是天使轮唯一投资者,也是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盛大集团和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

 

陶虎回忆起第一次和陈天桥相见,是一年半之前通过视频会议谈了一个小时。当时,他既希望把这一技术继续推进研发,也希望成果转化落地,也接触了一些投资人。受到Neuralink概念刺激,大家都很感兴趣,但是普遍关心一个问题,消费级的脑机接口产品预计什么时候可以落地?陶虎咬咬牙回答说10年,投资人遗憾地摇头,太长了,我们希望是5年到8年。

 

“陈天桥听到后,马上对我说,10年不算长,只要你坚持做,一步一个脚印,20年或者30年,我都愿意支持你。”1个小时的沟通,陈天桥当场拍板。更让陶虎惊喜的是,陈天桥表示会用两个身份来全面支持,作为慈善家,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扶持科学家陶虎的科研;作为投资人,盛大投资孵化创始人陶虎的企业。

 

之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在科研领域给与了陶虎团队大力的支持。“我参加了研究院举办的对话大脑院士论坛,第一位外国院士是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加州理工脑机接口中心的主任Richard Andersen院士,老先生正是Neuralink首任首席科学家的导师,我收获很大。”陶虎说。他透露,目前,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正在积极探讨与微系统所共同培养中国脑机接口领域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在创业领域,陈天桥先生不仅投资,而且非常愿意为我出主意,他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思维让我很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产学研结合要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不能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

 

陈天桥说:“脑机接口一直是我最关注、最感兴趣的脑科学领域之一。我很高兴能够从慈善科研和创业孵化两个维度,全面支持陶虎这样充满梦想又脚踏实地的杰出中国青年科学家。”

 

陈天桥指出:“我们以慈善的方式支持脑科学研究的初心不会改变。正因为这种初心,我们才敢于进入这一高投入、高风险、长时间的科研领域;除了资金,更会提供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稀缺资源。”他介绍,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会持续通过无偿捐赠等形式支持中国脑科学,打造民间慈善支持基础前沿研究的全新模式。对其中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成果,盛大会通过投资孵化等形式,推进成果转化。他希望把陶虎做成一个支持中国脑科学研究的样板,真正让脑科学成果造福大众,造福科学家。

 

12

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