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Our News

研究院动态

 

“我们发现猕猴通过使用分而治之的启发式方法,在每个时间只关注游戏的一个子任务,分布式地解决这些问题。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猕猴能够在时序上组合这些策略基组,构建更为复杂的复合策略,来处理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9月20日,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 TCCI)主办的AI For Brain Science系列会议第六期——“决策与人工智能”上,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天明博士分享道。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AI技术广泛进入生活和工作,人们也期待AI未来能在商业分析和决策上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然而,目前AI机制的不透明与不可解释性极大制约了人们对其决策机制的理解。无独有偶,大脑在高级决策方面的工作原理也仍不明确。
为定量地描述猕猴的游戏策略,杨天明团队利用AI和统计学方法,将不同的策略基组对比拟合到猕猴的游戏行为数据中,来推断策略的动态权重。该计算模型对猕猴手柄运动的预测准确率能够达到90%以上。
这项交叉研究给AI for Brain Science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杨天明在会上总结道:“低维的行为任务不足以理解复杂的大脑。AI可以辅助我们理解高维数据,而高维行为、高通量神经元记录以及合理的AI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复杂性。”
01两个“黑匣子”的互相破解
AI for Science已经成为科学探索的最前沿,而在所有科学研究之中,大脑是科学家们所知甚少的“自然科学最后一块疆域”。今年以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发力AI for Brain Science,鼓励AI和脑科学这两个“黑匣子”互相启发、互相破译。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交叉演进。人工智能旨在模拟智能体的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而认知科学则专注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这一交叉演进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理解智能的机会,有助于开发更智能的机器,同时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和大脑运作。”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学术会议总监、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实验室科学家耿海洋博士表示。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已围绕AI for Brain Science组织了六场学术会议,邀请AI科学家、神经科学家、临床医生、产业界专家和高校年轻学生学者同台共话,分享在AI和脑科学这两大领域进行融合创新的思路和实战经验,全方位拆解AI for Brain Science在基础研究和健康应用上的可能性。系列会议大众总观看52万人次,参会领域专家800余人。
在基础研究方面,以记忆为例,对于记忆机制的研究是脑科学领域近年来的核心重点。2014年,三位科学家就因发现位置细胞、网格细胞,帮助揭秘空间位置记忆而被授予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在AI领域,即使ChatGPT已经展现出令人吃惊的智能表现,也无法解决大模型的“灾难性遗忘问题”,也就是一个已经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在学习完新任务后,对于原始任务的表现出现崩溃式降低。
在AI for Brain Science第五期——“记忆与人工智能”会议上,脑科学家分享了记忆编码、巩固、提取相关神经机制的最新进展,AI科学家则介绍了如何围绕几个记忆加工过程更好地构建AI智能系统。值得一提的是,AI科学家从脑科学发现中验证了其已有的AI算法设计思路,又从脑科学领域中记忆的研究进展获得新启发,用于开发具有记忆能力的AI算法。例如,人类是通过网状结构进行高效地信息存储;与情绪、奖赏、新颖性相关的信息更容易被记忆等。
在AI for Brain Science第四期“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会议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高级研究员William Coon博士也从睡眠与学习的角度分享了脑科学对于优化AI的启示。众所周知,对生物而言,睡眠之于持续学习十分重要,可以实现突触缩减、记忆回放以及生成建模(做梦)。受此启发,William Coon提出了一种新的回放变体,在不存储数据的情况下,建立了一种在大脑中回放的新模型。结果发现,与单一睡眠阶段相比,对多个睡眠阶段进行建模可以防止灾难性遗忘。
02AI for Brain Science健康应用
除了推动我们对智能本质的理解,AI也在脑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健康应用潜力。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识别难以察觉的痕迹、进行线索分析等。在AI for Brain Science第一期——“AI助力攻克脑疾病”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及AI具有以下方面应用:建设侵入性脑电数据库以破译脑功能、建立大型队列以实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进睡眠障碍的诊断方法、开发基于人机对话的抑郁症问诊机器人和利用语音和语言特征构建症状与精神疾病知识图谱等。与会专家们预测,尤其在精准医疗方面,人工智能更是具有巨大潜力,在3-5年内会完成医疗的最后一公里。
华山医院院长、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转化中心(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主任毛颖教授表示,“面对发展一日千里的AI新技术,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大夫,我并不担心会失业,更关心如何拥抱AI,更好地服务患者,还能让我们医生早点下班。比如AI辅助问诊、辅助分析大脑影像和脑电数据、制定手术方案等。
AI for Brain Science健康应用的另一面,则会以音乐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改善人们的生活。在AI for Brain Science第三期——“探索音乐创造的未来:AI、人脑与治疗”会议上,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生戴舒琪分享了 “AI作曲”存在的诸多有价值的应用场景。例如,帕金森患者可采用节律性音乐治疗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提高肢体的协调性;在辅助行走方面,老年人也可以通过耳机或穿戴感知设备传输的音乐或节律性声音,提升日常行走的安全性。此外,音乐还可以用于刺激和唤醒植物人。
耿海洋博士介绍道, AI for Brain Science系列会议将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让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们可以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合作机会,并分享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的最佳实践。2023年,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还将陆续举办“人工智能与学习”、“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人工智能与睡眠”、“人工智能与抗衰老”等主题会议。“我们热忱欢迎对人工智能和脑科学领域感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和业界从业者参加AI for Brain Science系列会议。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希望推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前沿进展,共同探讨AI如何更好地服务研究人类智能,启发AGI的开发,并为解决大脑功能和疾病的挑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关于AI for Brain Science系列会议

AI for Brain Science系列会议致力于促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合作和交流,以推动学科深度融合。2023年,我们将组织一系列聚焦于AI for Brain Science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包括:AI与数据合成,AI、音乐与大脑,AI与脑机接口,AI与睡眠/梦境, AI与精神健康等主题。

作为系列品牌活动,AI for Brain Science系列会议将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让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专家们可以展示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合作机会,并分享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的最佳实践。

我们热忱欢迎对人工智能和脑科学领域感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和业界从业者参加AI for Brain Science系列会议。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希望推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前沿进展,为解决大脑功能和疾病的挑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关于TCCI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私人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旨在聚焦AI+脑科学,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造福全人类,目前已经成为知名的支持人类脑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

TCCI一期投入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陈天桥脑健康研究所(又名TCCI转化中心),致力于提升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研究和成果转化。后又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在国际上,TCCI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TCCI加州理工研究院,设脑机接口、社交与决策神经科学、系统神经科学、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大脑成像、神经科学教育等多个中心,重点关注大脑基础研究。TCCI还在北美、亚洲、欧洲、大洋洲主办、资助了200多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22

2023-09

 

根据《关于开展第十五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选树活动的通知》(沪科协〔2023〕35号)要求,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选树活动已完成推选工作。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研究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脑机接口与交互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陶虎研究员获第十五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科研工作者的另一份职责。
在此背景下,陶虎研究员一直致力于脑科学的科普与宣传,着重脑科学领域知识的普及,引导青少年触达自然科学的终极疆域,从而打开脑科学的神秘大门,组织参与科普活动如下(部分):

1、上海教育电视台《X-sphere》节目

2022年11月28日 上海教育电视台

首次面对青少年受众群体,陶虎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场景,与少年“小记者”互动交流,进行脑科学领域知识的普及,引导青少年触达自然科学的终极疆域,从而打开脑科学的神秘大门。
陶虎老师希望通过科普前沿科技知识,激发青少年对脑科学、脑机接口领域的兴趣,培养出更多相关领域的人才,为国家“脑科学”计划贡献一己之力。

2、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

2022年12月30日 央视一套

《非遗里的中国》是由撒贝宁,单霁翔,潘鲁生,陈数组成非遗体验团,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机接口与交互分会的主任陶虎博士受邀参加首期节目的录制,在浙江省台州市葭沚老街,沉浸互动体验多项浙江非遗项目,深入探寻非遗的创新之美,向全国观众科普非遗材料蚕丝在现代科技中的创新妙用。

3、上海电视台《36.7℃大医药》节目

2023年2月22日 上海电视台

《36.7℃·大医药》是全国首档医药人文跨界深度访谈季播节目,由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官方指导单位,得到了上海市药学会的大力支持,是面向百姓的科普高峰论坛。
陶虎老师作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机接口与交互分会的主任,受邀参加节目录制,面向老百姓科普人类大脑的优势在哪里?脑机接口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脑科学领域知识,并对人类大脑是否会被高科技操作发表独特看法。

4、上海图书馆“聚精‘汇’神”系列科普报告

2023年2月26日,上海图书馆东馆

脑科学研究任重道远,而科普正当其时。在此背景下,上海图书馆推出了“聚精‘汇’神”系列科普报告,让热爱科学的非脑科学专业的读者近距离与科学家互动。
作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机接口与交互分会的主任,陶虎老师第一时间表示愿意参与这样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活动为现场100多位观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最前沿的脑科学动态。

5、做客上海科普访谈《魔都科学目录》栏目

2023年3月3日,上海电视台

《流浪地球2》的热映和里面大量的科幻元素,如太空电梯、意识上传、数字生命等概念让众多科幻迷大呼过瘾。在此契机下,上海电视台邀请陶虎研究员做客上海科普《魔都科学目录》栏目,为观众科普现实中的硬核科技和“数字生命”。从科研角度剖析电影中的科幻场景,并什么是数字生命进行了全面的科普,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点赞量过万。

6、参加《“士”说“新”语》录音,——上海市第一初级中学系列科普报告

2023年5月6日,第一财经

2022年上海发布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发展5大方向16个重点领域。陶虎研究员应邀参与了本次活动的录制,与张旭院士一起为观众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新方向的主题演讲,从科学前沿、产业落地、科技转化、企业创新等多个维度向观众普及了脑科学的重要性以及脑科学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变革。
同时,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机接口与交互分会成立至今,主要组委成员在各大媒体做脑机接口的宣传普及工作30余次,进入学校宣讲近10次,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将脑机接口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在未来的工作计划中,将继续持续推进脑科学的科普,聚焦科技前沿开展针对性科普。实现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两翼融合,充分激发和释放中国社会创新潜能,面向不同受众开展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工作。
公示信息:

 

01

2023-09

8月10日,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与澳门大学伍海燕、南方科技大学刘泉影联合课题组达成合作。围绕国内首个大规模中文语料刺激下的脑电数据集建设,研究院将资助经费并提供采集工具,填补关键空白。

这也是研究院宣布推出MindX数据支持计划10天后,第一个落地的项目。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中国负责人介绍,MindX数据支持计划面向中国神经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神经和精神疾病医生开放,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资助人类大脑及相关全身和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训练。该计划首期提供1亿元经费资助,同时免费提供存储服务器、算力等基础设施,创新数据采集技术,以及AI和数据专业人才资源。

“7月底,我们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年会发布了该数据支持计划,当天就有多个研究团队联系我们并提交申请,其中包括伍海燕、刘泉影课题组。经过对项目科学价值、安全性、可行性的快速评估和沟通,我们很快落实了首笔资助。目前,研究院与数十支团队紧锣密鼓地洽谈中,希望尽快帮助更多的科学家和医生。该资助计划长期有效,有意申请者可发送邮件至MindX@cheninstitute.org。

澳门大学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ANDlab课题组长伍海燕助理教授表示:“海量脑科学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分析是公认的难题,这也极大地制约了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AI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推出MindX数据支持计划,及时满足了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群体普遍的需求。

以此次获得资助的“中文语料刺激下的高通道脑电数据集”为例,解码非侵入式脑电的一种思路是记录人们在接受特定刺激下产生的脑电,并建立AI模型进行对齐。目前,外国原声电影刺激下的脑电数据集相对完善,而大规模中文语料刺激下的脑电数据集尚属空白。

为此,澳门大学伍海燕课题组,联合多位海内外脑科学和AI交叉方向的年轻学者,包括王鑫迪、刘泉影(南方科技大学)、王庆(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陈子娇(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杨毓芳(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胡传鹏(南京师范大学)、徐婷(Child Mind Institute)、曹淼(北京大学)、梁华东(科大讯飞)等学者,通力合作,探索适合中国人的语料刺激下脑电采集框架,拟构建第一个中文语料刺激下的大规模高通道脑电数据集。将来,在大数据支撑的基础上,训练脑电编码模型与中文大模型对齐,促进基于脑电的语义解码技术和脑机接口应用,并进一步加深人类对于大脑学习、语言、记忆与注意力机制的理解。

 

关于TCCI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私人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旨在聚焦AI+脑科学,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造福全人类,目前已经成为知名的支持人类脑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

TCCI一期投入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陈天桥脑健康研究所(又名TCCI转化中心),致力于提升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研究和成果转化。后又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在国际上,TCCI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TCCI加州理工研究院,设脑机接口、社交与决策神经科学、系统神经科学、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大脑成像、神经科学教育等多个中心,重点关注大脑基础研究。TCCI还在北美、亚洲、欧洲、大洋洲主办、资助了200多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10

2023-08

以下文章来源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订阅号 ,作者神经内科

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WHO公布的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痴呆患病人数预计将持续增长,在2050年达到1.528 亿,痴呆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公共卫生重点。有效治疗的缺乏,使得探索痴呆的可调控风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尤为重要。痴呆是一种多因素复杂疾病,但既往研究多聚焦于痴呆的单个危险因素,缺乏对痴呆危险因素的整体认识。对多种风险因素的组合研究是重要的,因为它可能比单个因素产生更多的有益影响,并可能抵消疾病的遗传风险。

近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发表在医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影响因子:30)的一项研究,首次全面描绘了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探讨了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预计通过积极干预可预防47.0%-72.6%的痴呆病例,并指出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身体指标,减少共患病和改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减轻遗传带来的风险。

 

 

研究团队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随访了344,324名38至73岁的非痴呆人群,这些参与者于2006-2010年期间被招募,在平均随访8.81年的过程中,4,654位参与者被诊断为新发痴呆。研究纳入了参与人群的7,214个多维度候选风险因素,通过严格质控后,保留了210个可调控风险因素。随后进行了暴露组关联分析,发现糖尿病、抑郁、睡眠等62个可调控危险因素,涵盖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身体指标、共患病和社会经济状况6个类别,首次绘制了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

 

图1 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

 

研究团队基于得到的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构建了6个类别的风险加权评分,以反映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各类别评分按其3分位数,被划分为良好水平 (favorable),中等水平 (intermediate)和不利水平 (unfavorable)。结果发现,各类别风险因素越多、加权评分越差,可独立导致更高的痴呆风险,且该痴呆风险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这表明危险因素的组合比单个因素对痴呆风险有更大的影响。

 

图2 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研究团队进一步讨论了靶向6个类别的干预措施能否减轻或抵消遗传因素的风险。通过分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团队发现APOE基因型显著改变了可调控风险因素和痴呆发生的关系 (交互作用P < 2×10-6):相较于低遗传风险人群,高遗传风险人群中良好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与更低的痴呆风险相关。而良好的精神心理因素、身体指标和共患病在低或中等遗传风险人群中的保护作用更大。尽管保护作用大小不同,但在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人群中,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身体指标,减少共患病和提升社会经济状况都与更低的痴呆风险有关,说明相应的干预措施可能会减轻遗传带来的风险。

 

表1 痴呆中APOE基因型和

可调控风险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群归因分数 (PAF) 代表如果将风险因素降低,疾病将减少的比例,常常被用于公共卫生和政策计划的制定。研究团队计算了将上述6个类别的风险因素消除1/3或2/3后对应的人群归因分数。同时考虑到6个类别危险因素的非独立性,作者使用了Lancet委员会提出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了6个类别的加权人群归因分数。结果发现47.0%至72.6%的痴呆病例可通过消除可调控风险因素预防,其中干预生活方式 (16.6%),减少共患病 (14.0%) 和提升社会经济状况 (13.5%) 对痴呆的预防作用最大。

 

 

表2 6个类别的加权和未加权PAF

 

郁金泰教授团队本次发布的研究,首次使用了一种非假设驱动的研究设计,同时评估了大量可调控危险因素和痴呆风险的关系,绘制了痴呆可调控风险因素图谱。这项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乐观的前景:更多的痴呆病例可能可以通过消除可调控风险因素来预防,即使在高遗传风险的人群中也具有保护作用。郁金泰教授倡导应在生活方式、身体指标、精神心理因素等个人层面容易改变的领域保持良好的状态;也呼吁相关组织更加关注居住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例如应对空气污染、提高就业和教育水平等。

参考文献:

1.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Ames D, Ballard C, Banerjee S,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2020;396(10248):413-46.

2. Yi Zhang, Shi-Dong Chen, Yue-Ting Deng, Jia You, Xiao-Yu He, Xin-Rui Wu, Bang-Sheng Wu, Liu Yang, Ya-Ru Zhang, Kevin Kuo, Jian-Feng Feng, Wei Cheng, John Suckling, A. David Smith, Jin-Tai Yu. Identifying Modifiable Factors and Their Joint Effect on Dementia Risk in the UK Biobank. Nat Hum Behav, doi:10.1038/s41562-023-01585-x (2023).

 

关于 TCCI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私人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旨在聚焦AI+脑科学,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造福全人类,目前已经成为知名的支持人类脑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

TCCI一期投入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陈天桥脑健康研究所(又名TCCI转化中心),致力于提升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研究和成果转化。后又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在国际上,TCCI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TCCI加州理工研究院,设脑机接口、社交与决策神经科学、系统神经科学、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大脑成像、神经科学教育等多个中心,重点关注大脑基础研究。TCCI还在北美、亚洲、欧洲、大洋洲主办、资助了200多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03

2023-08

 

7月28日,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举办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主题论坛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主任Gerwin Schalk教授代表研究院发布“MindX数据支持计划”。研究经费、基础设施(设备)、专业人才三箭齐发,帮助中国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消除数据痛点。

该计划面向中国神经和精神疾病临床医生,以及中国神经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开放,在严格尊重安全合规原则的前提下,免费资助人类大脑及相关全身和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训练,从而利用AI技术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如提升精神健康、改善睡眠、延缓大脑衰老等,推动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的相互促进。

该计划首先提供1亿元研究经费供研究人员申请使用。同时,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也将免费开放存储服务器、算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包括侵入式电极、Smart EEG、眼动追踪、游戏内行为采集在内的系列创新数据采集技术。

 

 

图注:Gerwin Schalk教授代表研究院发布“MindX数据支持计划”

此外,基于学术界AI专家紧缺的现状,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已在中国招募了50多名全职数据科学家、AI科学家,并计划在一年内拓展到200人。他们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历,涵盖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算法、知识图谱等主流方向,将无偿为科学家和研究项目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服务和模型训练。

MindX数据支持计划已经开放申请,有意者可发送申请至mindx@cheninstitute.org

据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中国负责人介绍,日前,创始人陈天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宣布追加10亿元人民币支持“AI+脑科学”,收获了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积极反响,正在沟通需求的就有近百位。

不少研究人员提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结合的关键是数据,除了大脑数据,还包括大脑指挥下的全身数据以及行为、社会数据。然而,受到专业人才、技术工具和经费限制,科研人员和医生普遍面临数据流失、数据混乱、数据沉默三大痛点,比如有科研需求、有数据源的科学家缺乏经费和技术进行有效采集,而有数据的医生缺乏专业的AI人才进行管理和分析。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顺应这一需求定制推出MindX数据支持计划,帮助相关研究领域突破数据瓶颈,为“AI+脑科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扫码下载申请表

 

关于TCCI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私人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旨在聚焦AI+脑科学,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造福全人类,目前已经成为知名的支持人类脑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

TCCI一期投入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陈天桥脑健康研究所(又名TCCI转化中心),致力于提升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研究和成果转化。后又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在国际上,TCCI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TCCI加州理工研究院,设脑机接口、社交与决策神经科学、系统神经科学、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大脑成像、神经科学教育等多个中心,重点关注大脑基础研究。TCCI还在北美、亚洲、欧洲、大洋洲主办、资助了200多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28

2023-07

继两周前宣布在“AI+脑科学”领域追加10亿元投入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 )又将橄榄枝抛向高校学子。

7月18日,TCCI宣布启动“AI for Brain Science”全球高校巡回赛,首站落地上海同济大学。该站比赛为期两个月,围绕AI赋能脑科学创意赛、基于机器视觉的胶质细胞识别赛和脑机接口专业赛,面向同济大学本科、硕博在读学生开放。比赛设置30万元奖金池,优秀个人或团队还有机会前往TCCI在海内外举办的“AI+脑科学”夏校进修。

据介绍,后几站赛事已确定落户多所海内外知名高校,模式开放灵活,各承办高校围绕“AI+脑科学”主题,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资源自主设置赛题。该赛事持续面向全球范围内感兴趣的高校、学术组织、社团等开放合作。

 

 

该赛事得到了云计算上市企业“优刻得”和科技媒体“钛媒体”全程支持。首站由TCCI与同济大学合办,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承办,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协办。在启动仪式上,著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齐鹏展开“大咖对谈”,共话科幻经典中的AI与大脑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启示。

TCCI高校巡回赛负责人曹威介绍,围绕“AI+脑科学”战略,TCCI已经构建起了包括前沿实验室、会议、夏校、媒体、基石合作伙伴在内的布局。高校挑战赛作为“AI+脑科学”生态中的新成员,旨在充分调动青年学子的创新力量,走出跨领域人才培养的“最先一公里”。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周俊鹤介绍,该校是全国首批获得“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资格的高校。本站比赛基于机器视觉的胶质细胞识别赛,用AI研究小胶质细胞及其介导的神经炎症,寻找研究阿尔兹海默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脑机接口专业赛设置了脑机接口控制系统信号分析算法的任务,创意赛则旨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AI技术将深刻地推动学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包括脑科学在内的医学领域首当其冲,”优刻得董事长兼CEO季昕华说道,“云计算企业将为各领域的AI开发者提供稳定、安全、高性能的技术支持,加速AI云上创新。”钛媒体联合创始人刘湘明表示:“作为前沿技术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我们相信这次比赛将成为汇聚创新思维、加速科学研究的平台,并期待年轻的科研人才在AI的帮助下更踊跃地探索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奥秘。”

 

关于TCCI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私人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旨在聚焦AI+脑科学,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造福全人类,目前已经成为知名的支持人类脑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

TCCI一期投入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陈天桥脑健康研究所(又名TCCI转化中心),致力于提升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研究和成果转化。后又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在国际上,TCCI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TCCI加州理工研究院,设脑机接口、社交与决策神经科学、系统神经科学、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大脑成像、神经科学教育等多个中心,重点关注大脑基础研究。TCCI还在北美、亚洲、欧洲、大洋洲主办、资助了200多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18

2023-07

 

“科幻小说描绘的数字生命令人向往,我相信,只有AI+脑科学,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有灵魂的数字生命。”在AI+脑科学领域持续布局的前互联网大佬陈天桥,再次投入约合10亿元人民币的经费,推动人类智慧和机器智慧的相互结合与促进。这份“大礼包”包括成立Mind X实验室,启动经费1亿美元;建设AI+睡眠梦境,AI+抗衰老等系列前沿实验室,每家启动经费5000万人民币,可持续投入上不封顶。

7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脑机智能 数字生命”主题论坛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 Chrissy Chen Institute, TCCI)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主任Gerwin Schalk教授代表研究院宣布了上述计划。

 

01

Mind X实验室全球招募两名主任,

共享1亿美元

大脑和AI的工作原理是困扰科学界的两个“黑盒”。脑科学是人类目前最复杂、最困难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人工智能的运行也存在过程不透明、过程不可控等问题。

对此,TCCI宣布将建设升级版前沿实验室Mind X,向全球AI科学界、脑科学界发起招募,聘请两位顶尖科学家担任主任,共享1亿美元科研经费。按照Mind X实验室的构想,两位主任将分别来自神经科学界和AI科学界,带领团队紧密合作,一方面结合对人类大脑在学习、记忆、认知、情感等领域的深度研究,推动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运用新一代AI技术揭秘大脑本质。

 

02

围绕大众需求、数据、模型,

打造创新体系

如何将AI与脑科学研究深度融合?TCCI提出面向大众需求、数据收集与模型训练这三个关键环节,打造新型的研究范式,确保AI作在脑科学场景里真正帮助科学家实现突破性创新。

大众需求层面,TCCI瞄准精神健康、睡眠、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点方向,于2020年和2021年相继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华山医院)、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目前,TCCI正积极寻求机构合作伙伴,筹建人工智能与睡眠梦境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抗衰老前沿实验室,并为每个实验室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的启动经费。

数据层面,TCCI积极与医院开展合作,在保证安全合规的情况下提供数据清洗、标准化、分析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开发新型的数据采集技术工具,为脑科学领域提供更丰富的动态临床数据。

据介绍,TCCI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支持孵化的柔性侵入式电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领先于马斯克的Neuralink进入临床试验并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在研的家用SMART EEG产品集合脑电、心率、血氧等关键数据,不仅将信号精度优化到了医疗级别,且引入音乐调控功能形成监测和干预的闭环互动。在眼动监测、游戏认知锻炼、VR游戏治疗认知障碍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未来,实验室计划采集人体更多维度的数据和信号,为构建未来真正的“数字生命”做好准备。

模型训练层面,TCCI自今年5月在全球起招募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学或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具有大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经验的专家,目前已经构建起一支30人规模的AI科学家团队,未来计划扩充至200名。

 

关于TCCI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私人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旨在聚焦AI脑科学,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造福全人类,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知名和最大规模的支持人类脑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

TCCI一期投入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陈天桥脑健康研究所(又名TCCI转化中心),致力于提升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研究和成果转化。后又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在国际上,TCCI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TCCI加州理工研究院,设脑机接口、社交与决策神经科学、系统神经科学、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大脑成像、神经科学教育等多个中心,重点关注大脑基础研究。TCCI还在北美、亚洲、欧洲、大洋洲主办、资助了200多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06

2023-07

 

大脑的“运动侏儒”理论

约一个世纪前,神经外科医生通过对开颅患者直接进行脑表面的电刺激,首次发现了躯体运动代表区。在大脑表面,第一躯体运动区是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PCG)后面凸的大脑皮质区域,按照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投射支配下肢、上肢和头面部的运动。1937年,William Penfield教授用经典的“运动侏儒(Motor homunculus)”模式图来描述大脑皮层的这种投射支配模式[1]。后来,“运动侏儒”模式也陆续得到了多项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磁图(MEG)、脑皮层电图(ECoG)等方法进行的研究所证实。

Gerwin Schalk博士是运动控制神经基础与脑-机接口(BCI)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也是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主任。他表示:“不断发展的神经科学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大脑皮层这张复杂而精细的地图,在中央前回处,不同区域对应躯体的不同部位,并投射支配该区域的自主活动。”

 

 

 

图注:“感觉侏儒”(左)与“运动侏儒”(右) 图片来源:https://www.ebmconsult.com/

 

但“运动侏儒”理论仅仅解释了运动的产生,却没有进一步解释运动的协调机制。鉴于此,Pandya等[2]于1982年提出了运动联合区域(motor association area)概念,认为运动联合区域并不直接参与投射支配躯体运动,而是通过协调联系各运动皮层区,从而实现更加复杂的运动调控。

发现新脑区:中央沟深部的运动联合区域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中央前回的结构与功能,Gerwin Schalk博士与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学者Michael A. Jensen等众多专家共同开展了一项基于立体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的研究。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5月发表在著名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3]

研究发现,大脑的皮层地图并不完全像先前大家所描述的那样,大脑中其实还存在着另一个全新的脑区——罗朗多氏运动联合区域(Rolandic motor association area,RMA),这个区域同样控制和协调着我们的运动功能!

研究一出,在科学界内掀起了不小的轰动。

 

文章报道封面 图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3-01346-z

 

本次研究共招募了13名年龄在11-20岁之间的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其中有6名女性)。研究人员向患者脑内植入立体脑电图深部电极,随后指导患者根据随机抽取的图案提示,以约1次/秒的节律分别完成以下简单的自主运动:单手握紧/松开、闭嘴时舌头左移/右移、单足跖屈/背伸。在此期间,研究者会采集电极周围脑组织的神经电活动信号,计算其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并进行时间进程分析(time course analysis)。研究人员同时在前臂伸/屈肌、下颌底部、胫前肌处放置肌电电极,以评价从大脑皮层运动区放电到肢体活动间的间隔时间。研究原计划是同时记录脑表面及深部的电信号,并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计算手、舌、脚分别活动时被激活的区域/簇在脑中的相对空间位置,从而从三维容积角度阐释支配运动过程中第一躯体运动区的脑电活动特征。

 

图c展示了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计算患者活动手、舌、脚时所采集脑电数据的结果。所有数据分为5个簇,以不同颜色标记并在三维坐标系中展示。图d则展示了各簇在脑内的空间位置分布。图片来源:Jensen, et al./ Nature Neuroscience 2023

 

在对受试者宽频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躯体运动区实际上比经典“运动侏儒”模式图描述的范围要更大,其中,部分运动代表区延伸入中央沟内。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所有患者按照指令活动手、舌、脚的过程中,立体脑电图显示,位于中央沟深部中外侧部的一处全新的脑区均被激活,这与周围特化的躯体运动代表区的电生理活动模式(特定脑区激活对应特定躯体部位自主活动)有着显著区别。

研究者借鉴“罗朗多氏裂(Fissure of Rolando)”这一中央沟的旧称,将这个脑区命名为“罗朗多氏运动联合区域(Rolandic motor association area,RMA)”。

据Schalk博士介绍,这个区域的出现打断了中央前回“运动侏儒”地图的连续性。他们所观察到患者在完成不同指令过程时RMA均被激活,这说明RMA支配运动不具有特异性,其并不通过神经纤维直接投射支配某一部位的运动,而是参与运动的协调

 

发现新的脑区,有什么意义?

随着立体脑电图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研究者们不断发现全新的、参与调节运动的运动联合区域。Glasser等[4]发现,位于RMA前上方的中央前回55b区参与生成语言与协调音律。而Willett等[5]指出,四肢瘫患者的运动前区(BA6区)参与整合全身的自主运动。Gordon等[6]则进一步提出,中央前回上存在三个未直接参与投射支配躯体运动的区域,这些区域其中之一与上述中央前回55b区相重叠,可能与纹状体、中央中核相联系,参与协调全身的自主运动。

谈到此次发现的意义,Schalk博士激动地表示:“在这基础上,发现RMA再次扩展了我们对人脑的认知。未来研究或可进一步探讨运动联合区域与第一躯体运动区、运动联合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发现运动联合区域在神经环路中的更广泛作用。“

在发现RMA的过程中,先进的神经技术功不可没。作为一种日趋成熟的技术,立体脑电图能更好地从三维角度描述癫痫患者脑网络特征,有助于指导癫痫治疗。相较而言,传统的脑皮层电图与直接电刺激则很容易忽略RMA,这是因为,这些技术主要记录大脑浅表的神经电活动,而RMA位于中央沟深部,为BA4区所掩盖,其电活动相对不易被捕捉到。

正是立体脑电图的立体定位、能捕捉深部白质神经电活动的优势促成了新脑区的发现。在技术层面,Gerwin Schalk博士也对先进神经技术的应用充满期待,他表示“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最新进步、计算能力的增强以及信号处理/AI算法的日益复杂,我们现在拥有强大的工具来更多地了解和修改大脑功能。”

目前,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神经技术的潜力,并开始通过系统的工作将神经科学发现与技术相结合,以开发使医疗与科研行业内外更多人受益的解决方案。“我们与梅奥诊所的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来解决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破坏性影响。例如,我们目前的发现可能会促成新的或改进的方法来改善不同运动障碍的治疗,如帕金森病或图雷特综合征。”他在采访中表示。

[1] Penfield, W. & Boldrey, E. Somatic motor and sensory representation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man as studi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rain 60, 389–443 (1937).

[2] Pandya, D. N. & Seltzer, B. Association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Trends Neurosci. 5, 386–390 (1982).

[3] Jensen MA, Huang H, Valencia GO, et al. A motor association area in the depths of the central sulcu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3 May 18]. Nat Neurosci. 2023;10.1038/s41593-023-01346-z. doi:10.1038/s41593-023-01346-z

[4] Glasser, M. F. et al. A multi-modal parcellation of human cerebral cortex. Nature 536, 171–178 (2016).

[5] Willett, F. R. et al. Hand knob area of premotor cortex represents the whole body in a compositional way. Cell 181, 396–409 (2020).

[6] Gordon, E. M. et al. A mind-body interface alternates with efector-specific regions in motor cortex. Preprint at bio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2.10.26.513940 (2022).

原文链接:

Jensen, M.A., Huang, H., Valencia, G.O. et al. A motor association area in the depths of the central sulcus. Nat Neurosci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3-01346-z

责编:lixia

排版:虹丞

 

 

19

2023-06

 

近日,国际知名学术网站Research.com发布了2023年度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Research.com是全球领先的学术研究门户网站之一,排名的标准是基于D-index、在特定研究领域内的贡献比例以及研究人员的奖项和成就。本次排名是Research.com改版后第二次发布,基于OpenAlex和CrossRef等各种数据来源进行评选,用于估计引文指标的文献计量学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1日。

在神经科学领域,Research.com对多达27400名研究人员进行了分析,该领域顶尖研究学者排名中包括107位在中国单位任职的学者。其中,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的3位研究员在中国名列前茅,研究院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主任Gerwin Schalk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尧德中教授、复旦大学医学院黄志力教授分别排名第23,第24,第59

 

关于TCCI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私人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旨在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造福全人类,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知名和最大规模的支持人类脑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

TCCI一期投入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陈天桥脑健康研究所(又名TCCI转化中心),致力于提升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研究和成果转化。后又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在国际上,TCCI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TCCI加州理工研究院,设脑机接口、社交与决策神经科学、系统神经科学、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大脑成像、神经科学教育等多个中心,重点关注大脑基础研究。TCCI还在北美、亚洲、欧洲、大洋洲主办、资助了200多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04

2023-06

 

都说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的语料数据稀缺,制约大模型AI的发展,那能不能让两个ChatGPT对聊,聊出点数据出来?

5月28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Chrissy Chen Institute, TCCI)主办AI For Brain Science系列会议第二期——“面向AI模型的数据生成方法及其对医疗领域的启示”。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吴梦玥主持下,三名青年科学家分享了关于破解大规模语言模型(LLM)数据瓶颈的看法和实践。

 

扫码观看回放

 

自对话和自蒸馏训练——快速构建专属GPT

国际上一项研究评估指出,ChatGPT回答癌症相关问题的水平已经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官方回答持平。然而,ChatGPT只能通过受限的API进行访问。涉及到个人医疗,人们也普遍不希望将自己的隐私信息分享给第三方公司。

针对这样的难题,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博士生许灿文和中山大学团队的合作者提出了一种能自动生成高质量多轮聊天语料库的流程,利用ChatGPT与其自身进行对话,生成对话数据,再基于产生的对话数据调优、增强开源的大型语言模型LLaMA。他们从而获得了高质量的专属模型“白泽”,并在数天前推出了2.0版本。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言语,达知万物之情”。

许灿文介绍道,白泽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学会新的知识,只是提取了大模型中的特定数据,并且保留了ChatGPT分点作答、拒绝回答等强大的语言能力。这在专业上被比喻为一种“蒸馏”。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反馈自蒸馏的概念,即利用ChatGPT当教官,对白泽回答的结果进行评分排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白泽模型的性能。

许灿文认为,白泽通过自动化的知识蒸馏,在特定领域达到ChatGPT的能力,成本却远远低于ChatGPT,兼具经济意义和实用意义。在医疗领域,本地化或私有化建构的模型将有利于消除隐私顾虑,辅助患者诊疗。未来也许每个人都将有自己的专属AI助手。

一种新的数据生成策略:大模型优化医疗文本挖掘

莱斯大学博士生唐瑞祥和合作者同样基于大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生成策略,并在命名实体识别(NER)、关系提取(RE)等经典的医疗文本挖掘任务上取得了更好的表现。

ChatGPT具有创造性的写作能力,在医疗、金融、法律等标注数据很少的领域以及知识密集型领域表现出色。然而,具体到医疗文本挖掘,他们发现将ChatGPT直接应用大型模型处理医疗文本的下游任务,表现并不总是优秀,也可能引发隐私问题。

唐瑞祥等提出了一种新策略:利用大型模型生成大量医疗数据,再通过小型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训练。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直接利用大型模型执行下游任务,这一新策略能够取得更出色的效果,同时因为模型数据在本地,也大幅降低了潜在的隐私风险。

他们进一步指出,随着开源大模型数量的增加和大模型能力的提升,其产生的文本数据与人类产生的文本数据的差别将越来越小,发展检测二者差别的技术手段将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现有的两种检测手段,无论是黑盒检测——直接比较大模型生成的文本数据与人类生成的文本数据(比如比较高频词分布),还是白盒检测——开发者在生成文本上做标签,在未来都可能失效。能否有效地检测出数据是不是GPT生成的,将影响到广大用户对大模型AI的信任程度。

大模型时代的数据生成有什么不一样?

那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在没有GPT的时代,科学家们如何解决数据稀缺难题?大模型又带来了哪些新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曹瑞升对大模型时代来临前夕,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自动化数据生成或增广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反向生成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深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找出从输入x到输出y的映射的过程,所以需要大量的(x,y)数据对来训练。在医疗这样不容易获得大量真实数据的领域,就需要人为生成更多的(x,y)数据对。

曹瑞升将数据生成拆解为三个主要模块。第一个是针对标签(y)的生成,介绍如何对将生成的标签与真实数据的分布进行耦合比较。第二个模块是在生成数据时,介绍生成初始数据(x)的方法和限制。第三个模块是在形成完整的数据(x,y)对之后,应该如何保证数据质量。

随着大语言模型规模的不断增大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其生成的数据质量也越来越高。这种生成数据所训练得到的模型不仅可以解决简单的任务,如文本分类,还可以应对问答等更加复杂的任务。

展望未来,曹瑞升总结了数据生成在大模型时代的几大新趋势。首先是构建更加通用的模型,以确保其能够应用于多样化的任务。这意味着模型需要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其次是从特定任务出发,进一步精细化地处理。例如,在医疗领域,甚至可以针对特定类型的抑郁症进行专业化的任务处理,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最后,数据生成和模型训练的过程将从分离走向融合,而为了保证数据质量的硬性过滤也将逐渐被软性控制所取代。

数据生成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为大模型AI走向各个专业领域,尤其是医疗领域提供广阔的可能性。

结语

 TCCI致力于支持全球范围内的脑科学交流,仅2022年就主办、合办、支持了近200场会议,遍及北美、亚洲、欧洲和大洋洲。AI For Brain Science系列会议致力于促进AI与脑科学研究人员的讨论合作,将持续聚焦领域内的数据瓶颈和关键痛点,为大模型AI的未来突破提供创新土壤,促进前沿AI技术在脑科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TCCI由盛大集团创始人,中国网络游戏、网络文学行业开创者陈天桥、雒芊芊夫妇出资10亿美元创建,聚焦AI+脑科学,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造福人类。TCCI一期投入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脑科学研究,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陈天桥脑健康研究所,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在国际上,TCCI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TCCI加州理工研究院。

 

 

会议预告

 

追问互动

○ 如果您对本期内容有进一步想要追问的问题或者讨论的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扫描添加小助手,进入AI4BrainScience交流群,就相关主题进一步交流。

30

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