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story

新闻报道

精神疾病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用语言诊断和治疗的疾病。瞄准建立万例真实问诊场景下病人与医生对话的高质量数据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正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推进一项名为“灵溪”的基础研究项目,目前项目进程已过半。

建设高质量数据集非常“烧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已向“灵溪”投入超千万元,未来还将持续投入。研究院还与上海精卫中心共建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希望找到用AI攻克精神疾病的钥匙。

近日,一个名为”大圆镜科普”的短视频品牌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主流平台引发关注,上线几个月即获得超2000万播放量,200余万点赞与评论,持续位列中国科技互联网视频日榜前30名,最高冲至第五位,超越多个知名科技类视频媒体。

这些短视频从日常生活现象切入,通过纯AI制作的精美画面,深入浅出地解析大脑、认知、意识等热门科学话题,深受欢迎。记者注意到,这个视频媒体属于全球知名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2025年新年之际,上海华山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一位女患者仅仅在脑海中想出2025新年快乐这几个字,就被电脑成功解码并发出指令操纵机械手做出比心的动作,送出世界上第一段由意念完成的新年祝福。这也意味着上海脑虎科技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等的支持资助下,通过国产原创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做”——解析动作,也实现了“说”——理解语言。

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研讨会11月7日至8日在上海举办。会议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科学》杂志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联合主办,近400名科学家、临床医生、产业界人士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能让我们感动到落泪?为什么我们会痴迷于“妈妈的味道”?味觉如何与记忆相关联?神经科学如何解释食物引发的情感反应?近日,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大脑与美食论坛”第一讲探讨了这一有趣的问题。

8月18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与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科学》联合宣布,推出一项AI驱动科学奖项,表彰全球范围内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个领域科学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青年科学家。

据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与《科学》杂志官网披露,此次评奖征集的内容为1000字左右的论文,对象是全球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自然科学科研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青年科学家(获得博士学位10年以内)。大奖和优胜者得主将分别获得3万美元和1万美元的奖励,以及《科学》杂志数字版5年免费订阅所有获奖论文将发表在《科学》杂志。

阿尔茨海默症一直被认为是衰老导致的退行性疾病,那么怎样解释二三十岁的确诊病例?严重睡眠不足会导致健康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为何海外一位莫旺氏综合征患者几个月不睡觉却一切正常?意外脑损伤后,10多年的重度抑郁症病人彻底自愈,大脑手术后的患者无师自通绘画水平突飞猛进,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