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Our News

研究院动态

▷ Kai-Min Wu, et al.Neuronal FAM171A2 mediates α-synuclein fibril uptake and drives Parkinson’s disease.Science387,892-900(2025).
DOI:10.1126/science.adp3645

近期,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研究员郁金泰团队通过5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重大科研突破,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并找到了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此次研究发现的全新治疗靶点和开发药物有望从疾病早期对帕金森病进行干预,延缓疾病进展。结合现有的对症治疗手段,将会实现帕金森病病因治疗与症状缓解的双重突破,造福数百万患者。相关研究成果于今天(2月2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

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全球攀升,治疗瓶颈亟待突破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预计将从2015年的700万左右增至2040年的1300万,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约占全球一半。

▷ 帕金森病病程进展机制及干预手段

既往研究发现,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是帕金森病的关键致病蛋白,在病理条件下,正常的α-突触核蛋白单体会发生错误折叠,并聚集在一起形成纤维,破坏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并致其死亡,它还会像“种子”一样播散,入侵邻近的正常神经元,诱导更多脑区α-突触核蛋白聚集和神经元死亡。当致病蛋白传播到中脑黑质区域时,可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从而出现动作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当传播到大脑皮层时,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等认知障碍症状。

传统药物和手术治疗都只是针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进行治疗,不能延缓疾病进展,因而进一步研究帕金森病致病的深层原因并开展针对性治疗,成为全球相关领域科学家竞相探索的战略高地。

锁定关键靶点,率先破解致病蛋白传播密码

郁金泰团队通过长达5年的潜心钻研,明确了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在神经元间的传播“导火索”,并发现了抑制其传播过程的候选新药,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首先从大规模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发现FAM171A2是帕金森病风险基因,FAM171A2是一种神经元细胞膜蛋白,但其功能此前从未被人研究过。郁金泰团队经过系列研究证实了神经元膜受体FAM171A2蛋白是促进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传播的关键,在全球首次揭示了FAM171A2蛋白与α-突触核蛋白的结合机制。

▷ FAM171A2与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结合

基于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样本分析,团队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FAM171A2蛋白含量增高,且FAM171A2含量越高的患者,其脑内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含量也越高。紧接着,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研究团队发现在神经元细胞膜上,FAM171A2像“智能识别门”一样,可选择性地结合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并携带其进入到神经元中,诱导神经元内单体形式的α-突触核蛋白发生错误折叠,造成神经元死亡和其在神经元间的传播。随后,研究团队通过转基因动物证实,敲除小鼠神经元上FAM171A2,可以有效控制小鼠帕金森样症状的进展。

AI赋能创新,7000分子库中“智取”候选药物

基于以上发现,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的蛋白结构预测和虚拟筛选技术,从7000余种小分子化合物中成功找到了一种小分子,可有效抑制FAM171A2蛋白和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结合,并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对该致病蛋白纤维的摄取。

该项工作发现了首个神经元上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关键膜受体FAM171A2。《科学》杂志审稿人指出,识别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的神经元受体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的“圣杯”,它能提供阻断病理传播并延缓疾病进展的治疗方法;该研究探讨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问题,是一项非常有趣、新颖、重要且具有转化意义的研究。

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现运动症状之前十几年,大脑内就已存在α-突触核蛋白病理,本次研究发现有望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前驱期和临床期通过靶向抑制原创新靶点FAM171A2以阻断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传播,延缓帕金森病进展。此外,开发靶向FAM171A2新药还可补充目前在临床期改善运动症状的补充多巴胺水平的药物治疗、在临床晚期用脑起搏器的神经调控治疗手段,构建更完善的帕金森病标本兼治的治疗新体系。这不仅将为数以百万计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更标志着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在帕金森病的“原创靶点发现-机制解析-产品开发”这一全链条自主创新道路上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 团队研究路径及相关发现

从实验室走向病床,加速构建帕金森病治疗新体系

在这一成果基础上,郁金泰团队申请了基于干预FAM171A2治疗帕金森病的国际专利,并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集中力量全面、系统地开展寻找治疗帕金森病的小分子药物、抗体以及基因治疗手段的临床前研发工作,并进一步将相关成果推向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有望建立全球首个能够有效阻断帕金森病进展的创新性治疗手段。

此次发现的蛋白靶点极具创新性,在此之前,学界尚未有关于这一蛋白的任何功能性实验研究,因此进一步明确该蛋白在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还有望给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等其他α-突触核蛋白疾病,及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等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这也将作为团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未来,团队将深入研究靶向FAM171A2的策略,持续推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治疗难题的进展。

▷ 郁金泰团队合影
第一排:郁金泰教授(左三),袁鹏教授(左五),刘聪教授(左二),吴凯敏博士(左四)

21

2025-02

复旦大学睡眠障碍诊治中心执行主任于欢教授联合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陈晨副研究员、悉尼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陈炜教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上发表了题为 “Towards Real-time Sleep Stage Prediction and Online Calibration Based on Architecturally Switchable Deep Learning Models” 的研究论文(DOI: 10.1109/JBHI. 2023.3327470)。

01 文章概览

睡眠分期是评估睡眠质量和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步骤。现有的自动睡眠分期方法通常依赖于长时间窗口(如1帧或者多帧)的多导睡眠监测(PSG)信号来进行分析,尽管可以实现高精度分类,但需要大量计算资源且无法满足实时性需求。而在实际应用中,如可穿戴设备和床旁监测系统,实时性成为关键要求。然而,由于短时段信号数据缺乏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实时分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往往较低。此外,不同个体之间的信号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现有模型缺乏动态适应能力,无法有效处理个体间特征差异带来的结果不一致问题。因此,如何在短时段数据上实现高效、稳定的实时睡眠分期,同时兼顾离线模式下的高精度分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可架构切换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离线与在线模式的灵活切换,以及上下文校准机制的引入,解决了实时预测中的短时段不稳定性和个体差异适应性问题,为离线与在线睡眠分期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02 选题背景

睡眠分期是评估睡眠质量和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步骤。现有的自动睡眠分期方法通常依赖于长时间窗口(如1帧或者多帧)的多导睡眠监测(PSG)信号来进行分析,尽管可以实现高精度分类,但需要大量计算资源且无法满足实时性需求。而在实际应用中,如可穿戴设备和床旁监测系统,实时性成为关键要求。然而,由于短时段信号数据缺乏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实时分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往往较低。此外,不同个体之间的信号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现有模型缺乏动态适应能力,无法有效处理个体间特征差异带来的结果不一致问题。因此,如何在短时段数据上实现高效、稳定的实时睡眠分期,同时兼顾离线模式下的高精度分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03 创新点

SwSleepNet模型的主要创新在于其独特的架构切换和校准机制,可以分别适配离线高精度分析与在线实时分期场景。在离线模式下,SwSleepNet 使用完整架构,包括序列扩展模块(Sequence Broadening Module, SBM)、序列卷积神经网络(Sequenc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SCNN)和压缩与激励模块(Squeeze-and-Excitation Module,SE),以充分挖掘信号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而在在线模式下,SwSleepNet通过简化架构仅保留SCNN和SE,结合上下文校准机制动态调整短时段预测结果的稳定性。此外,该模型采用模块化设计,其中每个模块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进行了优化,从特征提取到上下文分析均体现了高度的鲁棒性和效率。与传统模型相比,SwSleepNet不仅能够适应离线和在线预测的多种复杂场景,还能通过信号特征的融合提升预测性能,是当前领域内的一项重要技术突破。

04 算法设计

SwSleepNet模型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高效的离线特征提取和在线实时分期预测,其架构由序列扩展模块、序列卷积神经网络、压缩与激励模块、上下文校准机制(Contextual Calibration Mechanism)和序列整合模块(Sequence Consolidation Module, SCM)组成,如图1所示。SBM用于在离线模式下扩展信号的时间维度,以捕捉长时段的上下文信息,从而增强特征表达能力;SCNN则是核心特征提取器,通过卷积操作捕捉信号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并适用于离线和在线模式。SE模块通过动态调整信号特征的权重,抑制噪声干扰,强化有效信号特征,显著提升模型鲁棒性。在在线模式中,SwSleepNet使用上下文校准机制,当短时段内的预测结果不一致时,自动引入前后时段的上下文信息重新评估预测,显著提升了短时段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最终,SCM模块将多时段特征整合,生成睡眠阶段的预测结果,用于离线模式下的高精度分期。通过这些模块的协作,SwSleepNet在离线与在线场景中均实现了性能与效率的平衡。


图1 SwSleepNet的整体架构与流程图

05 实验结果

本研究在三个数据集(Sleep-EDF、MASS 和 HSFU)上对 SwSleepNet的离线与在线模式进行了系统验证,结果表明其在不同场景下均展现了卓越性能(如表1所示)。

表1 SwSleepNet 和基线方法在三个不同序列长度数据集上进行睡眠分期的性能比较,包括准确率(ACC),卡帕系数(Kappa),F1分数,敏感性,特异性,训练时间和测试时间

在离线模式下,SwSleepNet的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4.5%、86.7%和81.8%,显著优于当前主流模型。在在线模式中,通过引入上下文校准机制,该模型在短时间窗口预测中的准确率超过80%,相较未校准模型提升5%-7%,并显著降低了预测方差,显示出强大的实时性和稳定性。此外,图2展示了SwSleepNet在SC、MASS和HSFU三个数据集上不同信号片段长度(如30s、5s、3s、2s)及校准后片段(C-5s、C-3s、C-2s)的归一化性能对比结果。


图2 SwSleepNet在SC、MASS和 HSFU数据集上,不同信号片段长度的睡眠分期结果的归一化对比,包括未校准的结果和校准后的结果(例如5s和C-5s,C-5s表示校准后5秒时的性能)。各指标性能最高的方法结果记为1。(a) SC数据集。(b) MASS数据集,(c) HSFU数据集

结果表明,30秒片段在准确率(Acc.)、特异度(Spec.)、敏感度(Sens.)和Kappa系数等指标上表现最佳,而校准后的短时片段(例如C-5s和C-3s)在各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未校准结果,接近长时间片段性能,尤其在SC和MASS数据集中校准效果更为明显。相比之下,HSFU数据集的整体性能较低,但校准后的短时片段仍能在性能上获得提升,表明校准机制对于短时间窗口预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多模态实验进一步证明了SwSleepNet对信号融合的高适应性,其中单模态 EEG 和 EOG 信号的准确率分别达到79.7%-82.1%和76.0%-78.8%,而多模态融合后的准确率进一步提升至82.1%-83.7%。研究还通过t-SNE方法对信号特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发现EEG 和EOG特征在二维潜在空间中呈现出高度相似的分布,验证了SwSleepNet在模态统一性上的优越性,同时解释了融合信号后性能提升的原因。消融实验进一步显示,SBM、SE和校准机制均在模型性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离线特征提取和在线实时预测中的贡献不可或缺。

研究意义及展望

SwSleepNet的提出为睡眠医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框架,在离线模式下实现了高精度睡眠分期,在在线模式下兼顾了实时性和稳定性,为解决传统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信号缺失与实时性不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模块化设计将离线与在线需求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睡眠分期的整体性能,也为多模态医疗数据分析领域的其他应用场景提供了借鉴思路。此外,SwSleepNet在t-SNE分析中验证了其对异构信号特征融合的有效性,表明其能够通过多模态信号挖掘潜在信息,为复杂医学信号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将 SwSleepNet 进一步优化为轻量化模型,以满足移动设备应用需求,并探索其在其他领域如心电图异常检测中的潜在价值。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878423/

作者简介及项目支持

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朱航宇。通讯作者包括于欢教授(复旦大学睡眠障碍诊治中心执行主任)、陈晨副研究员(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和陈炜教授(悉尼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01118] 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F1200600] 的资助。

朱航宇,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


于欢,复旦大学睡眠障碍诊治中心执行主任

陈炜,悉尼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IEEE TBME副编辑,IEEE-JBHI、IEEE-TNSRE、IEEE-JTEHM副主编

陈晨,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研究员

16

2025-02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文汇报记者 唐闻佳

2025年新年到来之际,在上海华山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一位年轻女患者,仅仅在脑海中想出新年快乐这四个字,就被电脑成功解码并发出指令操纵机械手做出比心的动作,传送了世界上第一段由意念完成的新年祝福。

上海脑虎科技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等的支持资助下,通过国产原创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做”——解析动作,也实现了“说”——理解语言。这一重大进展不仅涵盖了实时运动解码,更在实时汉语解码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脑虎科技因此成为全球唯一同时实现实时运动解码和实时汉语解码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企业。

▷脑虎创始人、TCCI研究员陶虎与受试者以及意念操控的灵巧手比心合影送祝福

语言解码探索大脑最深奥秘

“脑机接口全球方兴未艾,以马斯克的Neuralink侵入式硬核技术为代表,运动解码方向在美国、欧洲、亚洲多地取得了不少令人惊喜的突破,比如让瘫痪病人用意念遥控机械臂喝水,操纵鼠标玩游戏,或是遥控外骨骼恢复行走。我们预测和期待下一级的突破,是解码语言。”1个月前,在上海召开的全球脑机接口领域顶级学术会议BCI Society国际论坛上,多位海外科学家表达了这一观点。

专家进一步说,语言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也被认为代表了大脑最深层的奥秘。在大脑这个黑盒子里面解析每一个抽象的汉字的复杂程度极高,声调、语义、字词顺序发生任何一点错乱,语句本身也不会有任何意义。目前全世界从事脑机接口解码语言的科学家屈指可数,公认成就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Edward Chang院士实现的解码英语。

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教授说,脑虎的定位是瞄准和赶超Neuralink,所以,既要做马斯克正在做的运动解码,更要做他还没有涉及的语言解码,而且是公认比英文更难的中文语言解码。

脑虎科技CEO彭雷指出,对语言的成功解码,为脑机接口注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不仅为失语患者恢复语言功能,更可能为健康人群实现人脑(人类智慧)与AI大模型(人工智能)的直接连接和交互,以及科幻小说中的用思维交流,塑造最强大脑。

创新技术造就重大突破

脑虎科研团队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团队密切合作,给一位脑部语言区域肿瘤患者植入了一个柔软轻薄的电子薄膜——脑虎自研256导高通量脑机接口电极,紧紧贴合在大脑语言区域,既确保了患者安全,也确保了高通量、高质量、跨脑区采集信号。

相比英文26个字母的解码,中文“418个音节+4个语调”的解码难度更高,研究团队利用目前最大的中文脑电数据集,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中文语言实时解码算法。

病人术后5天,即实现142个常用汉语音节下71%的解码准确率,每分钟解码速度达到40个汉字,单字解码时延小于100 ms,还首次直接将大脑信号接入大语言模型,填补了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的空白。

▷实时汉语言解码

除了解码语言新战场,在解码运动主战场,脑虎科技与华山医院同样取得重大成果。去年三季度,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陈亮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了运动障碍患者意念合成运动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一位运动区占位癫痫患者在植入脑虎电极后,经过两天时间的适应,成功通过意念操控手机APP通讯、购物等。


▷实时意念操控XessOS系统

上海多元投入孵化脑虎

2014年,从美国学成归国的陶虎博士落户上海,加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2021年,受到马斯克的激励,他在上海创办脑虎科技,专注于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和应用。

▷陶虎. 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创业过程中,脑虎得到了上海市科委战略前沿脑机接口专项项目、市经信委先导产业创新发展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黄浦区高科技企业支持等资助,核心成果获得了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

除了政府支持,脑虎更收获了上海独特的多元投入,如虎添翼。

“世界首富马斯克为了Neuralink的人体临床实验,打飞的登门拜访得克萨斯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主任。脑虎很幸运,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国神经外科大咖毛颖教授和团队的大力支持,使得门槛极高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能够落地。”

身为上海华山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的毛颖,一直认为在脑科学时代,神经外科医生除了开刀救人,更有着用直接接触人类活体大脑的独特优势助力科研的职责。近年来,在他的领导下,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不仅在脑机接口科研领域颇有建树,而且积极支持脑虎科技、博睿康等一批中国原创脑机接口企业的临床试验取得重大成果。


▷毛颖. 华山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转化中心主任

毛颖除了提供临床资源,还牵线陶虎认识了陈天桥——一位从上海起家,成功走向世界的知名企业家和慈善家。“当时脑虎第一笔融资,谈了好几家风投,投资人倒是很有兴趣,但是一听到商业化要10年以上都打了退堂鼓。几乎想放弃的时候,天桥总和我经过一个小时的视频会议,当场拍板3000万元投资,还告诉我不用急,20年、30年他愿意等,即使失败了就当是他支持科研的慈善投入。”陶虎回忆说。


▷陈天桥. 盛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

陶虎说,之后,陈天桥经常和他探讨,不仅国际视野和超前眼光令人大开眼界,而且对解码语言有着浓厚兴趣,全球最成功的脑机接口解码英语研究正是得到了他的资助。在脑虎后几轮融资中,陈天桥不仅每次追加,还牵线介绍红杉资本等多家顶级风投一起投资。

据上海科技官微透露,脑机接口是覆盖上海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交汇点”,目前已经汇聚约20家脑机接口企业,包括脑虎科技、博睿康、阶梯医疗等知名企业,涵盖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等多条技术路线。

02

2025-01

情绪性失眠是一种由情绪刺激或外界压力引起的短期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并伴有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不稳定等症状。短暂的情绪性失眠尤其常见,高达80%的人都曾经历过这种情况。阐明情绪性失眠的神经机制和干预措施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2024年6月4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oqiao and Chirssy Chen Institute)研究员黄志课题组与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系袁向山、李文生等合作,于期刊Cell Discovery (IF:38.079)发表题为“Leptin receptor neurons in the ventral premammillary nucleus modulate emotion-induced insomnia”的文章。该研究在解析情绪性失眠的神经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

 

 

前乳头体腹侧核(ventral premamillary nucleus, PMv)是脑内整合嗅觉刺激信息的重要核团。PMv中存在着大量表达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 LepR)的神经元,LepR神经元可以被化学信息素特异性激活。因此,研究人员提出假说:PMv中LepR神经元可能是调控嗅觉刺激后觉醒的关键核团

首先,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进行一系列实验,探索并建立了新型情绪性失眠模型。团队发现,当小鼠暴露于特定的情绪刺激,如来自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尿液,或是狐狸气味的化学成分TMT时,会引发偏好或回避一系列的行为反应,定义为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这些刺激可引起入睡潜伏期延长,觉醒时间增加。

其次,为阐明PMv中LepR神经元参与情绪性失眠的发生,研究人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在体神经元活性光纤记录,从形态学和功能学层面证实在情绪性失眠发生时PMv中的LepR神经元活性显著升高。同时,单纯激活PMv中LepR神经元后,引起实验小鼠长时间觉醒,即激活LepR神经元可以模拟情绪性失眠的发生。

最后,为研究PMv中LepR神经元是否是治疗情绪性失眠的靶点,研究人员利用化学遗传学技术,先抑制PMv中LepR神经元活性,再给予不同的情绪刺激时,情绪刺激不再引起小鼠睡眠潜伏期延长和觉醒时间的增加。但是,PMv中LepR神经元不参与生理性睡眠-觉醒行为的调控。因此,PMv中LepR神经元在情绪性失眠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PMv中的LepR神经元,可以缓解小鼠情绪诱导的失眠症状。

 

图1. 情绪性失眠的神经机制;给予小鼠不同的情绪性刺激(小鼠尿液、大鼠尿液或TMT等)可激活PMv中LepR神经元,引起小鼠觉醒增加;化学遗传学抑制PMv中LepR神经元可以消除情绪刺激所诱发的觉醒升高

 

综上,该发现揭示了PMv中LepR神经元在情绪性失眠中的关键作用。不仅为理解情绪与睡眠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线索和新视角,也为开发治疗情绪性失眠的新方法奠定基础。

关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 TCCl)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世界最大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围绕全球化、跨学科和青年科学家三大重点,支持脑科学研究,造福人类。TCCI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TCCI加州理工神经科学研究院。TCCI建成了支持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生态系统,项目遍布欧美、亚洲和大洋洲,包括学术会议和交流夏校培训AI驱动科学大奖、科研型临床医生奖励计划、特殊病例社区、中文媒体追问等。

 

26

2024-12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脑肿瘤之一,具有边界不清、毗邻功能区、放化疗不敏感等特点,手术切除困难,预后差。研究发现,2-3级胶质瘤患者中80%存在代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突变,这类IDH突变胶质瘤好发于周边脑叶,在年轻人群中较为常见。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后,患者的生存率可以显著提升。因此,术中快速识别IDH突变,实现胶质瘤术中分子病理诊断对提升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2024年5月28日(当地时间),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oqiao and Chirssy Chen Institute)转化中心主任毛颖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欧阳证教授团队、美国普渡大学Graham Cooks教授团队及梅奥诊所Alfredo Quinones-Hinojosa教授团队合作,于期刊PNAS发表题为《术中质谱法快速检测胶质瘤中IDH突变》(Rapid Detection of IDH Mutations in Gliomas by Intraoperative Mass Spectrometry)的论文。

经过前期积累及近5年研究,该研究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胶质瘤IDH突变术中诊断流程,并将全流程检测时间缩短至1.5分钟,为术中辅助外科医生快速明确肿瘤类型、平衡肿瘤切除率与神经功能保护、判断手术边界等提供依据,研究同时证实了质谱法在术中快速诊断中的作用,为未来各类外科手术创新变革带来可能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2018年,毛颖教授团队利用质谱仪方法,通过检测IDH突变后产生的特殊小分子代谢物2-羟基戊二酸(2-HG),实现了IDH突变检测及术中应用,文章发表于Laboratory Investigation。此后,团队坚持协作创新,提升术中快速检测的便携性与准确率。此次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清华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及梅奥诊所等四家中美顶尖研究和临床机构合作近5年完成,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梅奥诊所独立开展,是迄今已知规模最大的术中胶质瘤IDH突变检测临床研究

 

 

 

图2. 临床队列情况以及检测结果

在研究过程中,中美团队携手合作、作为两个独立团队开展研究(不共享标本、数据):中方团队采用直接毛细管电喷雾(Direct Capillary Spray, DCS)便携质谱系统,美方团队采用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MS)系统,均可完成代谢物快速准确检测、实现术中对分子分型的快速检测,其中中方团队采用的质谱已经做到了小型化,真正有可能做到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 POCT)。研究构建了完整的胶质瘤IDH突变术中诊断流程并将全流程检测时间压缩至1.5分钟,发现2-HG与谷氨酸比值诊断效能更佳,优于2-HG单一指标。同时,研究在260位胶质瘤病人的697例样品检测中实现了100%的IDH突变检测准确率,相较其他方法耗时极短,在手术室环境下诊断准确率依旧接近100%

关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 TCCl)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世界最大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围绕全球化、跨学科和青年科学家三大重点,支持脑科学研究,造福人类。TCCI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TCCI加州理工神经科学研究院。TCCI建成了支持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生态系统,项目遍布欧美、亚洲和大洋洲,包括学术会议和交流夏校培训AI驱动科学大奖、科研型临床医生奖励计划、特殊病例社区、中文媒体追问等。

 

23

2024-12

 

2024年12月18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雒芊芊在「2024影响力慈善年会」上应邀发表主旨演讲。作为“慈善力量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的代表,她分享了研究院8年来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历程和技术公益实践。

此次会议由《中国慈善家》杂志主办,这是一本由中国新闻社主管、《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行业媒体,是慈善公益行业中唯一的央系媒体。今年,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因“将慈善资金与前沿技术相结合,致力于在大脑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入选《中国慈善家》“慈善家资助科学研究”年度案例。研究院在AI与精神健康、健康老龄化研究、创新数据采集以及神经调控技术等领域的各项成果获得业界认可。

 

雒芊芊在「2024影响力慈善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2016年我们选择投入脑科学研究这条路,不仅是因为它的复杂和未知,更因为它关乎全人类的福祉。”雒芊芊在演讲中表示。经过8年发展,研究院已形成了一个以大脑探知、脑疾病诊疗和大脑增强为三大支柱,强调“全球化”、“跨学科”和“年轻化”特色的研究生态系统。

在延续技术公益理念的基础上,研究院持续深化多个领域的布局:

  • 国际合作: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的神经科学研究院已拥有12个实验室,汇聚235名研究人员。

  • 本土研究: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在应用神经技术和AI辅助精神健康诊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 人才培养:通过“陈氏学者项目”支持跨学科青年科学家,预计到2028年将支持53名学者;在欧洲、亚洲、北美、中国创办和支持跨学科夏校;今年与《科学》杂志联合推出AI驱动科学大奖,激励青年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科学研究。

  • 学术会议:联合《科学》杂志举办“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研讨会;将BCI Society大会首次带到亚洲。

  • 媒体创新:创办了可能是第一个将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深度结合的科学媒体“追问”,并在今年新增以AIGC技术展现人类思想的视频内容。

值得关注的是,继入选年度技术公益案例后,研究院推出了两个重大项目。“灵溪”项目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真实问诊对话数据集,致力于开发AI辅助诊疗系统;“碧海”项目则与华山医院合作,着手建设世界最大的脑电信号数据集,旨在打造大脑通用大模型。

“科学的发展从未是一帆风顺的,但正因为有瓶颈、有痛点,才需要有人纵身一跃,亲自走到科学前线去支持创新、推动突破。”雒芊芊在演讲最后表示,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汇点上探索突破,用前瞻的视角聚焦核心问题。期待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慈善业同行加入,共同实现”科技向善,造福人类”的初心。

据悉,作为全球最大的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已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国内国际脑科学研究,涵盖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转化的完整链条。

关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世界最大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围绕全球化、跨学科和青年科学家三大重点,支持脑科学研究,造福人类。

Chen Institute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加州理工天桥神经科学研究院。

Chen Institute建成了支持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生态系统,项目遍布欧美、亚洲和大洋洲,包括学术会议和交流夏校培训AI驱动科学大奖、科研型临床医生奖励计划、特殊病例社区中文媒体追问等。

23

2024-12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类寿命的延长,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率逐年增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照料负担。尽管目前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AD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和tau神经元纤维缠结被公认为AD的两大重要病理指征,但它们仅反映了AD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一部分,拓展对AD生物标志物的认识变得尤为重要。脑脊液蛋白质组学方法为挖掘AD复杂潜在病理改变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系统工具

 

Guo, Yu et al. “Multiplex 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omics identifies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human behaviour, 10.1038/s41562-024-01924-6. 10 Jul. 2024, doi:10.1038/s41562-024-01924-6

2024年7月10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oqiao and Chirssy Chen Institute)研究员郁金泰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冯建峰/程炜团队,于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发表题为“Multiplex 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omics identifies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论文。

该研究运用AI for Medicine(AI4M,人工智能驱动的医学研究)创新思路和分析策略,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高通量脑脊液蛋白质组学(6361种蛋白)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发现了对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预测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型生物标志物——YWHAG。

结果显示,YWHAG在识别生物学定义的AD和临床诊断的AD痴呆时的准确度分别高达96.9%和85.7%,联合四个(YWHAG、SMOC1、TMOD2和PIGR)和五个(ACHE、YWHAG、PCSK1、MMP10和IRF1)蛋白的组合进一步将诊断准确性提高到98.7%和97.5%。这些优异的诊断性能在独立外部队列及尸检病理队列中均得到了验证,甚至优于经典的AD脑脊液核心生物标志物Aβ42和P-Tau181。该发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1. 脑脊液蛋白对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准确度及外部队列验证和尸检病理验证结果

► 早期诊断,精准治疗

近年来,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疾病修饰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越来越多的AD靶向精准治疗药物获批上市,为早期AD患者提供了新的精准治疗选择。这些靶向Aβ的新药有望显著改善AD的治疗现状,但其临床应用也为医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这些新药主要在早期AD患者中发挥药效,因此准确识别早期AD患者至关重要。早期诊断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关键,这对现有的诊断方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其次,由于这些新药价格昂贵且仍存在一定风险,进一步改进诊断技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应用显得更加紧迫。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于生物标志物的AD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有助于患者在疾病初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 AI赋能,精准标志物

研究团队运用AI for Medicine(人工智能驱动的医学研究),采用创新的数据驱动方法和独特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对6361种脑脊液蛋白组学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建模,从而挖掘出对AD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为AD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可能。

基于大样本队列数据,研究纳入了认知正常、轻度认知障碍和AD共707名参与者。通过对SomaScan平台检测的脑脊液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研究团队在6361个蛋白质中筛选出对AD生物学诊断和临床诊断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分别为YWHAG、SMOC1、TMOD2和PIGR这四个蛋白和ACHE、YWHAG、PCSK1、MMP10和IRF1这五个蛋白。

与对照组相比,脑脊液YWHAG无论是在生物学定义的AD组,还是在临床诊断的AD痴呆组,其差异表达均最显著。单独YWHAG、SMOC1和TMOD2以及上述四个和五个蛋白分别组成的panel对生物学和临床定义的AD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在单个蛋白中,YWHAG在识别生物学定义的AD和临床诊断的AD痴呆时表现最佳,准确度分别高达96.9%和85.7%。使用四个和五个蛋白分别组成的组合进一步将诊断准确性提高到98.7%和97.5%。

重要的是,YWHAG、SMOC1、TMOD2和两种蛋白组合的卓越性能不仅在独立的外部队列中得到了验证,而且在区分尸检病理证实的AD与非AD时也得到了验证,甚至优于经典的AD脑脊液核心标志物(Aβ42、p-tau181、t-tau)以及这三种经典标志物的组合。除了卓越的诊断效能,它们在预测AD临床进展方面也表现良好,与AD核心病理和认知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 重大突破,广阔前景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AD的早期诊断和疾病预测提供了全新的生物标志物,更在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该发现不仅突破了传统AD诊断标志物的局限性,还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该创新研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向着AD精准医疗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新的生物标志物不仅在独立的外部队列中表现优异,还在尸检病理队列中得到了验证,甚至优于现有的经典AD标志物。如此高的诊断准确性,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望大幅提高AD患者的早期识别,进而优化治疗方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此外,这些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不仅限于脑脊液研究,还可能在血液检测中展现出同样的诊断潜力。目前,相关的血液YWHAG研究已经在进行中,它预示着更加便捷、非侵入性的AD诊断方法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具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转化潜力。

► 优质团队,卓越贡献

通过AI和大数据的赋能,发现的精准诊断的新指标,将极大地推动AD精准医疗的发展。研究团队结合创新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挖掘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新型生物标志物。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团队多年潜心研究、不断创新的结果,也体现了跨学科合作的强大力量。团队在AD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通过大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工作,不断推进AD精准医学的发展。该研究不仅揭示了AD的复杂病理机制,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精准识别AD患者的科学依据,使得早期精准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从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 TCCl)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世界最大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围绕全球化、跨学科和青年科学家三大重点,支持脑科学研究,造福人类。TCCI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TCCI加州理工神经科学研究院。TCCI建成了支持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生态系统,项目遍布欧美、亚洲和大洋洲,包括学术会议和交流夏校培训AI驱动科学大奖、科研型临床医生奖励计划、特殊病例社区、中文媒体追问等。

20

2024-12

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量化了人类思维的速度:每秒10比特。然而,我们身体的感官系统以每秒一万亿比特的速度收集环境数据,这比我们的思维过程快了一亿倍。这项新研究为神经科学家开辟了重大的新探索方向,尤其是:为什么我们的思维只能一次专注于一件事,而感官系统却能同时处理数千个输入。

这项研究由Anne P.和Benjamin F. Biaggini生物科学教授Markus Meister领导的实验室完成,研究由研究生郑洁瑜主导。描述该研究的论文于12月17日发表在《神经元》(Neuron)期刊上。

这篇论文的标题为《The Unbearable Slowness of Being: Why do we live at 10 bits/s?》。研究经费由Simons Collaboration on the Global Brain和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提供支持。Markus Meister是加州理工学院陈天桥雒芊芊神经科学研究院的教授。

更多内容请访问加州理工学院陈天桥雒芊芊神经科学研究院

18

2024-12

近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刘春风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oqiao and Chirssy Chen Institute)研究员黄志力教授团队合作,在npj Parkinson’s disease杂志上发表题为“GBA-AAV mitigates sleep disruptions and motor deficits in mice with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的研究论文。博士生陈颖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该研究通过将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蛋白(PFF)注射到Gba L444P突变小鼠的背侧下被盖核(SLD),建立了一个模拟睡眠-清醒特征的小鼠模型,旨在探讨Gba L444P突变在RBD向PD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者首先分析了Gba L444P突变小鼠在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间的脑电能谱,发现突变小鼠在NREM睡眠阶段表现出delta功率的降低,而在活跃REM(aREM)睡眠阶段theta功率(8.2-10Hz)增加。

PFF注射后,Gba L444P突变小鼠表现出睡眠碎片化增加、显著的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以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基于这些结果,研究者进一步引入了GBA-AAV干预治疗,旨在通过过表达GBA基因来缓解这些病理变化。结果显示,GBA-AAV的过表达部分改善了小鼠的睡眠障碍、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表明这种干预在减轻RBD向PD转变中的作用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图2.GBA-AAV过表达恢复了REM睡眠,并改善了PFF诱导的运动功能、认知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失的缺陷。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PFF注射的RBD小鼠模型,并通过对Gba L444P基因突变小鼠的研究,揭示了该基因突变对RBD及PD病理进程的加重作用。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GBA基因的过表达能够显著改善突变小鼠的病理和行为异常,提示GBA基因可能在RBD及PD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鉴于GBA L444P突变加重了RBD及PD相关病理,未来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研究该突变的分子机制,并寻找可能的干预靶点。

关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 TCCl)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世界最大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围绕全球化、跨学科和青年科学家三大重点,支持脑科学研究,造福人类。TCCI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TCCI加州理工神经科学研究院。TCCI建成了支持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生态系统,项目遍布欧美、亚洲和大洋洲,包括学术会议和交流夏校培训AI驱动科学大奖、科研型临床医生奖励计划、特殊病例社区、中文媒体追问等。

18

2024-12

本文转载自凤凰新闻:

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在退出互联网一线近10年的时间里,甚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人们通过一些媒体报道,得知他创办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投入对人类大脑的基础研究,如今又All in AI,探索AI+脑科学。但最近,这位大佬用两种「特殊」的方式出现在公众眼前。

01“朗读者”陈天桥

日前,一条名为《灵溪》的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这条视频完全以AI生成,短短几天就吸引了近200万人次观看,产生了10多万条评论和点赞。

《灵溪》视频赫然署名作者陈天桥,不少盛大老同事更是惊喜地发现,视频配音居然是”桥哥”本人,平静清澈,娓娓道来,但依然可以听出当年的激情。大家纷纷留言,被老领导的声音治愈了。

这条视频前瞻性地探讨未来如何用AI助力精神疾病诊疗,并基于这一设想提出了一个名为“灵溪”的项目。

陈天桥用极富情感的叙述,表达了他对“灵溪”的期待:“项目已经采集、清洗并整理了近5000例中国知名精神科医生和病人的完整对话集,并将很快把这个数据集扩大到几万例,并向科研医疗机构开放。我们热诚欢迎人工智能专家和我们合作,基于‘灵溪’训练出最优秀的心理医生,让中国人变得不焦虑,不抑郁,更幸福!

 

 

面向公众普及前沿脑科学知识,是陈天桥给研究院定下的重要使命。为此,研究院先后资助出品了众多精品科普内容,如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科普纪录片《打开思想的大门》、动画片《什么是人类认知》;推出科学媒体”追问”;在上海图书馆设立脑科学展区;资助和举办了上百场科普活动和讲座。

今年下半年,陈天桥亲自组建了科普视频团队,主要特色是借助AIGC工具,将专业的脑科学知识转化为兼具科学价值和视觉美感的AI科普作品。2个月前,陈天桥原创的第一条科普短视频《碧海》上线,描绘了未来实现脑机连接后的场景:

“如果外在的机器能够取代身体感官,实时接受和‘理解’我们大脑中复杂的信号,又能将机器的信息‘翻译’和直接传输回大脑,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否能随同机器‘无所不在’?”

 

02“研究者”陈天桥

10月下旬,一篇名为《长期记忆:实现 AI 自进化的基石》的论文发表在知名预印本网站arXiv上。论文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普林斯顿、清华、上海交大等顶尖学术机构联合发表,但是在作者列表中,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陈天桥。

论文的“作者贡献”里写道:“陈天桥明确了长期记忆和人工智能自进化的概念和边界,解释了它们的关系和基本原理。这项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些想法。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基于这篇论文成果自研的OMNE Multiagent大模型多智能体框架,目前已登上国际顶尖AI社区Hugging Face发布的GAIA基准测试排行榜榜首,超越了包括微软研究院在内的众多顶尖机构提交的框架。这项成果借鉴了研究院多年的大脑研究积累,尤其是受到人类大脑皮层柱状结构研究的启发。皮质柱作为大脑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基础单元,通过复杂的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处理。AI模型则通过强化单体智能与智能体间的协作,逐渐产生认知能力的涌现,进而推动系统整体智能的飞跃。

03“招募者”陈天桥

在《灵溪》和《碧海》的视频介绍里,都留下了一个邮箱

talents@cheninstitute.org,并强调投递的简历将由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雒芊芊夫妇亲自查阅。此次陈天桥亲自为视频执笔、配音,是希望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力量,让更多人才看到他推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融合促进的决心。

陈天桥早已认识到,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加速大脑研究的临床转化,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为脑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在2021年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他就曾呼吁,要更多关注和支持那些甘于坐学术冷板凳的AI科学家。他希望用各种方式吸引更多优秀AI人才加入到脑科学领域。

2023年以来,陈天桥在全球招募了一批优秀AI科学家、工程师进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如何用人工智能助力脑机接口解码大脑奥秘,提升公众精神和心理健康,延缓认知衰老等。

今年8月,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与《科学》杂志宣布,共同发起“AI驱动科学大奖”,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解决关键问题、推动科学研究加速发展的青年科学家。

10月,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电子与计算工程系、计算机系副教授,Donald Eckman奖得主王梦迪团队发起联合实习项目,面向全球招募优秀学生参与AI长期记忆(Long Term Memory)的研究。

而在刚刚过去的11月7日-8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联合《科学》杂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举办了“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国际论坛,召集全球人才共同讨论如何利用AI开展精神心理研究及促进AI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

发表署名论文,是陈天桥参与AI前沿研究,更积极招募AI人才的重要信号。在过去一年中,陈天桥不仅仅是以慈善家、企业家的身份支持AI赋能脑科学,更是以研究者的身份与AI科学家们一起探讨前沿技术的应用。

“目前的人才还远远不够,我将继续投入更多资源,支持更多的AI青年人才和创新研究项目,为人类健康和幸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陈天桥总结道。

关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世界最大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围绕全球化、跨学科和青年科学家三大重点,支持脑科学研究,造福人类。

Chen Institute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加州理工天桥神经科学研究院。

Chen Institute建成了支持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生态系统,项目遍布欧美、亚洲和大洋洲,包括学术会议和交流夏校培训AI驱动科学大奖、科研型临床医生奖励计划、特殊病例社区中文媒体追问等。

26

2024-11

购物篮